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城乡统筹
乡村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历史1950-1970二元化发展;80s非农化为主的发展,乡镇企业;90s城乡差距增大;2000逐步重视,但差距不断扩大。问题1、传统城市化: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劳动力的非农化。城市重于农村,增长重于发展,经济重于社会、保障,职业改变重于服务。2、三农问题现象:农业低效、农民低收入、农村落后。3、农民工问题:低收入、半贫化、两栖、伦理约束降低,犯罪率增高。误区1、乡村成为城镇建设“要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被迫“上楼”2、未突破传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师对农村认知不及城市3、片面理解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一化,资金浪费,不集约不规模4、关注村庄居民住区多,与农村生产过程联系少;5、空间组织与设计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关联少,城市型社区特征明显;村民的意愿、空间需求等得不到充分反映;6、与特定的决策机制、管理方式脱节;7、缺乏特色。乡村发展的问题1、乡村内生发展机制和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差,吸引资本能力差,土地产权缺乏,无法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财富。2、经济落后,缺乏活力;3、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弱化,能力降低;4、不同地区农村间差距加大;5、乡村衰败,人口逐渐减少;6、公共设施和服务滞后;7、资源环境恶化。现行规划体系的不足1、二元化,城镇成熟,乡村规划和管理缺位;2、法律法规混乱,缺失;3、范围和内容界定不清,层次体系不明;4、实践矛盾:关注农村生产过程弱,与村民生活方式关联不足,村民意愿和需求关注少,与土地增减制度挂钩乡村规划与城市的差异(一)特点不同1、必然的差异,天然的结构、经济空间、社会结构不同;2、空间形态不同(集中、分散)3、社会组织结构不同(乡村更稳定、同质性高、归属性强、自治性高)4、生长机制不同(乡村内生型)5、乡村类型更多样化乡村的发展特征1、人口萎缩和空间迁移过程中的发展与调整,乡村非农产业相应产生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包括人口、农业耕作半径等,易出现规模不经济。只能在一定乡村区域内的聚落进行调整,根据其就业的合理范围重新考虑。2、乡村用地的功能则相对模糊,宅基地居住和生产,道路和市政与城市不同,绿化等。3、实施机制:集体所有制,村民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尊重村民和村庄的意愿。4、熟人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际关系能够对稳定。人口规模小,分布散,密度低。公共设施面临便利性与经济性的矛盾,常规方式不合适。自治性高。(二)规划不同1、规划前提:增长——萎缩;2、规划内容:乡村由于萎缩带来的社会问题、区域问题、更新问题、社区文体3、方法:自下而上,村民自治为主体的机制如何规划(一)宏观层面1、城乡发展利益协调,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公平竞争,同步推进2、多部门协作,跨部门联合,强化效率3、多规合一(二)规划层级1、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乡村地区规划2、城镇规划:城、镇;3、乡村规划:镇域乡村规划、集镇规划、乡域乡村规划、村庄规划、村域规划。乡村规划注意乡村间的差异,无统一标准,应该建立适应差异化发展的技术方法体系。(如:综合性的乡村规划、乡村整治的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的乡村规划)(三)转型(规划方法)1、单项以城市为核心的视角——双向2、自上而下——双向3、宏观趋势和地域性研究趋势4、地方实践5、教育体系的变化(四)土地制度产权、承包权等权利明确,建立统一的产权流转市场和制度。(五)农村居民点调整1、公共财政为保留村庄提供公共品,形成村庄人口集聚2、制定标准,建设用地标准和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提高生活水平3、农村住房建设制度,规范农房拆迁赔偿等4、配套政策(六)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引导政府的公共资源的投入方向和力度,长期的引导性规划,外部的规划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是公共设施)。配置的问题:传统的配置体系不符合乡村发展的需要。使用功能(乡村分类落后)、按村镇等级(地区差异化无法体现)、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简单、盈利性未强制)、按千人指标(均质的人口)、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均质的人口,均一化)。配置的方法:完善过程需体现出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原则。体系内:类型的完善度、设施的空间布局秩序、相近功能的合理替代、与市场服务的协作。体系外: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系统等的影响。重要因素:除了规模数量,还应考虑人口流动、道路交通、不同设施间的替代、投资模式选择、政府和居民对设施的接受。1、类型协同:职能型、自治型、保护型、专业型、运营型。公共资源有限,需求有优先性的差异,为市场力量参与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与互动。2、区域协同:根据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服务质量、居民出行方式、居民公共选择的习惯特点来确定。在空间意义上是开放的,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协同。(借用型、合建型、独建型)城乡统筹现状:1、农村现代化不是单靠资金投入,增加反哺就能奏效。而是需要再城市与乡村间建立良性循环。不能就农村论农村,放在城乡开放的大系统中。2、目前的几种模式:系统有序推进型,建立了城乡通融的发展机制(成都);新农村建设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乡割裂未变(山东河南);掠夺土地型,强制村镇合并,掠夺土地。3、规划地位不明确,停留在规划研究,缺乏法律保障。规划内容、方法、成果等未统一,影响构建和实施。4、规划衔接不紧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5、规划实施缺支撑,配套法规、政策、制度,缺乏城乡区域公平房发展制度保障。误区1、定位于解决三农问题,未建立城乡间的良性循环。2、过多关注土地西苑,忽视人力资本创新。将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局限于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城市土地扩张。3、妖魔化城乡头筹,将“耕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作为城乡建设土地管理和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核心考核指标,不关注农民需求、农村需求,圈地运动,加剧矛盾。目的:以人为本,以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城乡一体化为目的,城市与乡村开放融通,面向全体国民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规划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增强人口城市化的综合承载力,形成城-镇-村的规划层级,实现集约、节约、高效率和高品质的规划。县域是维系乡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单元,以县域为主战场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统筹城乡的基本单元,探索城乡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战场。关键:土地高度稀缺下的土地有效利用。乡村自治,公平对待农村集体;城市效率,城乡整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城市精明增长,农村精明收缩,收缩型规划(赵明)。如何做1、制度架构:市场力量+法制化服务型政府2、规划体系:多领域协调,结合工业化、城市农村现代化完整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立管理和实施的监督体系3、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要素结构转型;重视人力资本,构建公平秩序;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有序重组并分享成果,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4、提升综合承载力:环境——技术支撑、环境支撑;经济——就业率提高,收入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平。5、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人口流动,土地流转,财政、社会资本重组,倾向农村,提高农业要素的回报率。实施途径:(一)宏观宏观环境与条件的营造,统一的城乡大市场,依法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法定规划,重视人力资本(十八大报告,新型城镇化)(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规范化,注意“越位”“缺位”;科学规划:1、规划空间格局覆盖全域,集节约紧凑高效,环境协调,公共服务均等;2、多规协调,提高综合性;3、制度改革与公共政策配套(公共财政、人口管理、土地制度);4、协作式规划,多层次区域、多领域、多利益主体诉求,社区规划师。(三)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专项支持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来促进均等化,包括不同等级区域中心和基本公服建设的标准;但城镇规模化配置不适合农村分散形态。(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包括人、土地、资产,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资本流动:城市资本进入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向城市,分散到集中,城市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权流转:空间流转,分散到集中;开发权流转,通过市场出让,出让前提是确权颁证。案例珠三角南海地区乡村发展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公司)以农村集体组织为统筹单位,在村域尺度统筹发展;以集体土地产权为主进行土地开发。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为股权,交由村集体管理,委托-代理关系。村集体建设乡镇企业80年代——土地流转为主的开发,村集体出租土地给企业90年代——以物业建设为主的开发,村集体建设物业后对外出租(村民可投资入股)。用地散碎,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用地低效,产业结构粗放,劳动密集型。村民自治,自下而上缺乏引导控制。昆山:政府主导,工业进园区。开始与南海同,但村办企业停办时政府招商引资,征用农村非农用地简称工业园区。村民福利由政府财政负责,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为村民补充集体福利和分红,建立农村富民股份合作社让村民投资入股直接参与城市化所推动的土地开发建设。制造业结构成功转型,技术密集型增加。自上而下。成都: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还权赋能,农民固有的土地资源具备了向土地资产转换的条件。创建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负责土地流转的相关交易。农民股份合作社,合法流转农民宅基地用于市场开发和建设,农民以多种方式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直接参与土地开发建设。苏州村镇公服设施配置:(2013.03/P22)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简化空间层级,聚集优势资源。全域城镇化、镇-村、镇-办事处-村。配置的要求:城乡居民同等;村镇服务均等;品质以基本服务为基础,结合村镇发展特色;服务效用最大化,处理好运行效率与服务便捷的关系。空间纵向分层:镇——村镇地区公共活动中心,承担全镇的公共功能和镇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镇区可按照城市社区进行划分小区。村——办事处和村庄分级配置。空间横向分类:镇域协调型设施——服务镇域,指标定性为主,公益性定量,集中布置;半径依赖型——居民日常生活相关,服务半径合理,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同层面都要设置,分散与集中,服务半径无法满足可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公交或配置校车等;特色服务型——有特殊需求的特色村镇,定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性,集中,市场化导向。依赖土地经济租金的村级经济发展引起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城郊村民与远郊村民,本地村民与外来打工,土地经济租金应该社会共享。
本文标题: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城乡统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8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