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吕琢中国教育报高考专栏浅谈高考改革考生身上背负的功能太多湖南汉寿二中
1吕琢中国教育报高考专栏浅谈高考改革考生身上背负的功能太多湖南汉寿二中高考在即,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热切关注,考生难免会有一定压力。教育学博士吕琢建议,考生和家长应放平心态,从容面对高考。“关于高考,我有一句话想对学生和家长说——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广西首批重点中学和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领航者,黄幼岩从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不少“法宝”,“我认为‘最好的自己’包括三个方面,即效率最高的自己、心态最好的自己、信心最足的自己。”我阐释,效率最高的自己,第一是指学习效率高,必须专注,方法要对头;第二是指休闲效果佳,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每个人的潜质是不一样的。人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运动、人际、内省等各种智能,而我们现在的高考只是从一定层面去检测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智能,并且是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去衡量,所以无法准确反映学生某方面的潜质和水平,更无法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黄幼岩说,家长不应该把目光紧盯在高考,把孩子的一生赌到一场考试中,而学生也要明白这一点,做心态最好的自己。我说,一所学校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到三年前的自己和三年后的自己有积极变化——身体长得更棒,心智更健全,知识能力更强,面对人生下一个阶段挑战的时候能抬头挺胸、阳光大气,做信心最足的自己。“在教室里面学到是小聪明,光有小聪明不够,还必须要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走到群团组织,博览群书,交流思想,获得大智慧。否则,即便学生书本知识总是考得高分,其它书本之外的东西都不懂,走上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很无知。高考只是人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阶段验收,而不是结束。”我对考生及家长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学习和生活上保持平常的习惯,备考节奏不要打乱。确保饮食以清淡为主,千万不要猛吃猛补;保持平常的作息时间,利于正常睡眠。如果高考前晚莫名失眠,采取多种催眠方法仍无法入睡也不必惊慌失措,采用听音乐、闭目养神的休息方式也足以应对第二天的考试,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保持平常的答题习惯、技巧,不要临考时突然使用以前没试过的新方法。第二,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特别是考试期间,考完一科,翻过去结束,不再纠结,不刻意在乎其他同学的讨论。”第三,坚定信念,不能半途而废。高考最后一门学科结束铃声响之前,每个考生的机会是平等的,坚持到底,用平常心创造奇迹皆有可能。“面对高考,家长的关心要适度,监督要有分寸,要适当降低期望值,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孩子一起努力。”吕琢博士强调说。“高考”——每年都会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对于高考,或褒或贬,各执一词。有人感慨,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注定是一个不完美的人生。有人说高考是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不用拼爹的最公平机会。”许多走过高考之路的人或许会呵呵一笑,心里默默的说一句“孩子,你真的太天真了!”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感受还是颇深的。在一处工地上,一位建筑工程师和工地工人在午后闲聊,不经意间谈到高考才发现,他们两个当年是同一届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这位工程师的分数近四百多,而这位建筑工人的分数有五百分之多。不同的是这位工程师进入了名牌大学,而这位建筑工人落榜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位工程师是北京户口,而这位建筑工人是河南户口。这就是差距!高考的不平等存在很多方面,东部与西部之间;发达省份与落后省份之间;汉族与少数名族之间;人口多的省份和人口少的省份之间;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和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之间2等等。据统计,2013年在北京大学在北京招生人数比四川江苏安徽湖北总和还要多,而北京的人口却不到这四个省份二十分之一。2001年北京文科录取线只有454,而同一张试卷的山东却是六百多分。另外,在100所211大学中,47所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个省份,招生名额更是不用多说的。而相对于其他省份的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最后望洋兴叹,或许还抱头痛哭。其实,有了高考,我们也一样拼不过富二代!在大学,有本科与专科之分;有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之分;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很多人挤过了高考这个独木桥,却没有挤得过这个差别之分。例如在一个国企面试官面前坐着两个学生。面试官看了看两个人的简历,把一个求职者的简历往旁边一放说了句“你回家等消息吧。”对一个求职者说,“谈谈你的要求”。同样的两个求职者,为何会有这种差距,或许那个被告知回家等消息的心情会一直很抑郁。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一个简历上写着“XX大学”——国家985和211重点扶持的一本大学;而另一个则是“XX大学商学院”——三本独立院校!文凭不同,自然待遇不同。一些人会说,“高考又不是人生只有一次,既然一次考不好,可以选择考第二次,第三次......你看俞敏洪,高考一考就是三年,不还是考进了北大吗?”只要你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毅力,一样可以进入名牌大学,实现大学的梦想。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鲁迅先生笔下“范进中举”后那种喜极而泣,甚至精神失常的悲哀呢?有人会说“高考只是一个平台,在大学校园里,你同样可以通过再奋斗来改变自我!”对于这话,我是坚信不疑的。正如“再好的大学,也会有堕落的学生;再差的学校,也会有奋斗的学生。”俞敏洪老师也曾经说过“通过你的不懈努力,同样也可以获得很多成功!只是这种成功的过程很艰辛,没有经历过,永远不会知道。”很多人呼吁打破这种“一考定终身”制,只是我们还仅仅活动在呼吁阶段,而且还只是一部分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无数贤哲仁人追求的,只是这并不平等,因为人自从生下来或许就已经被三六九等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富二代与农二代等等。人们自我安慰的说这是可以打破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高考!记得在高三时老师就对我们耳鬓厮磨的说“没有高考,你们拼得过富二代吗?”(文章阅读网:)高考,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究竟是公平还是不公平,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一杆秤,来掂量是否公平,只有自己知晓。正如,当我们用现在眼光去批判科举制度时,为什么不去想想“既然科举制那么垃圾,为什么还会被历朝历代作为国家大事来对待,为什么还会被继承了近千年呢?”我国近千万的高考考生,都在盼啊盼的,盼着一份已经等了十多年的“礼物”——那就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当中的一些,收到了“礼物”,有些特别。红色的《通知书》带来了好消息,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校长写的信。这封信不仅建议新生要了解学校和专业,认真地复习基础学科;并且建议新生阅读《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古代的经典;同时,还建议新生们在这个假期做一份义工,或者找一份工作。这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来自于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津南开大学。今天的节目,我就与南开大学的龚克校长相约问答。吕琢:为什么说学生要读一点经典,在我来说特别希望他读一读《大学》。《大学》它的经文这部分只有200多个字,不难理解,但是后面有一个让他知道他现在已经变成成年人了。《大学》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就是成年人之学。他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成年的学习者。我希望他读读这个,要明明德于天下,要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有很多非常有感触。比如说我们在去年的时候,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我们的高考是分文理科的,所以我们的像环境学院,他们都是理科的考生,去年是一个环境学院的学生,谈他读古典的体会,然后现场就赋诗一首,博得满堂彩。实际上,学生需要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不是说学环境科学就只学化学、只学生物,别的我都不懂,这就好像是一个机器,我们希望他能看一些这个东西,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看,有的学生你在座谈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他3很勉强,他说他读了,实际上没真读。打一份义工,我们多少年都是鼓励这么做,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高考期间的学生,他除了高考什么都不要想了,但是实际上,这个人的生活除了高考是有很多,很多很多东西的,特别是能够为他人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再给他人做事情感觉到一点愉悦,我觉得这是他应该有的一种人生感受,而且也涉及到进入大学以后,这种集体生活的一些很重要的准备,所以我们给他一点提示。后来有没有做一些调查,比如说,真的进来的学生有多少人做了?从新生调查来讲,大概有一半以上都会做,而且他们有一些人非常有感受,他是第一次为别人做一件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家庭,他变成了独生子女,甚至他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所以他就形成了一个421结构,这个结构就使得他们得到太多的宠爱,无论是家庭富裕的,甚至家庭贫困的;再一个就是我们现在高考竞争,这个什么事情都家里的想到,所以他在和人的接触当中,反应出很多的弱点。比如说他一下进入集体生活的时候,来自不同地家境,来自不同地地区,甚至不同民族的人住在同一个房间里,他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原来我们没有想到,我们大学集体生活其实给这些孩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课,它是一个无字书。昨天晚上我在给一个家长回信,这个学生还没来,这是今年我收到的第一份家长的信,跟去年一样,又要求这个学生转专业,这个学生的报了很多专业,他的第三志愿是化学,他第一好像是经济经管类的,但是由于分数,我们没有能够录,然后到了化学,然后他就给我写了一个信,就希望他能够转到管理类的专业去,我就跟他写,我说第一,本科的时候专业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是希望能举一反三,我们希望你学会的不仅仅是化学物理,是通过这个得到一个大学的基础的一个教育;另外,他高考,他是在自己报志愿,好像是他在做选择,而事实上,他是被选择了,其实在这个生活里头,其实总是被选择,我觉得真正能选择的并不多,被选择做了校长,被选择做了什么什么事情,你被选择来了南开,所以如果要想真正做成功的话,我觉得更多人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的;所以我昨天费了很多长的心写了很长的一个回复,就希望能帮助做学生的工作。当然我们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但是即使有很多的选择的机会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被选择,比如说我们现在转系,他是可以转系的,但是呢,比如很多人都想学金融的时候,金融不可能招所有的学生,那怎么办呢,它还是根据你的成绩、根据你的特长在做选择,所以要准备被选择,而且哪怕那个选择是非常无奈地被选择的时候,能够很快地去适应它,把这件事情做好,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学生能做到的。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的时候是一个冬天。当时22岁的龚克是北京著名的军工厂——798厂里的一名工人。已经快四十年过去了,龚克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在寒风里走进考场,屋里没有暖气,窗户四面透风。整个考试的过程中,他都头戴着棉帽子,身穿着棉大衣,手上戴着手套......那一年,有570万的考生参加高考,最后只录取了20万人,录取的比例是29比1。龚克,就是当中幸运的一位。龚克说,高考给了他一个公平的机会,而这“公平”的前提,在于“公开”,高考对我来说,最大的公平是他的公开性,我原来申请这个,其实工农兵学员那个说法,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学校录取,你听这14个字非常好啊,这个群众大家来推荐你,最了解你吧,然后我还可以有组织来对你审查,但实际上,因为没有一个公平尺度,那一年你没被推荐,你去问,为什么没有被推荐,而是他,他说不清楚的,现在我可以很明白,我没有考过你,可能是因为数学比你差,我的语文比你差,我的外文不可以,那我第二年去补习这个,我知道我达到一个什么水准,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这个,而那个时候我自己是没法努力的,我不知道怎么努力。另外我们这种人情社会之下,有的时候这种推荐不是很客观的,有很多个人的关系等等4在里面,所以我们就愿意为了抑制这种人情的因素,我们愿意把它客观化,变成在考卷上,我不管你的爸爸是谁,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你的考试只要比我低半分,低一分,那你就排我后面了,这对人情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抑制,就是在高考里面,我们很多校友,老师的孩子,他考不进来,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没有办法去照顾他,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来讲呢,它不断地延续了它的一个负面的影响:学生在为分数在学,然后为了分数的这种计较,也造成我们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是完全不能做点什么,但是一下子要改变非常难。有人说,很多农村的孩子或者说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要改变命运的话,念书,有机会能够考上高考的话,就能进入到
本文标题:吕琢中国教育报高考专栏浅谈高考改革考生身上背负的功能太多湖南汉寿二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9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