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第二轮复习概念题《稳态与环境》部分第1页共8页稳态与环境3.1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知识点:(1)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感感光部位为尖端,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3)胚芽鞘生长部位为尖端以下,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像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3、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1)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3)运输:方式:极性运输方向: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4、生长素生理作用具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优势(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摘心)5、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草,促进农作物生长,抑制、杀死杂草,生长素类似物有吲哚丁酸、萘乙酸等)(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根10-10mol/L芽10-8mol/L茎10-4mol/L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形成无子果实(如:用适宜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没有授粉的番茄的雌蕊柱头,可得到无籽番茄。)控制性别分化。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1)赤霉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果实生长、诱导开花。(2)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诱导芽的分化。(3)脱落酸主要作用: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脱落。(4)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2、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生长,但它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反过来又抑制了细胞的生长。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作出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第二轮复习概念题《稳态与环境》部分第2页共8页应答。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的传导: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刺激后,由未兴奋状态变为已兴奋状态的过程。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神经纤维静息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兴奋处为外负内正。传递方向的特点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为:从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转为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出小泡内,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方向:单向性(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原因:只有前膜能够释放递质,只有后膜有受体人脑的高级功能1、各级中枢的功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调节高级生命活动;小脑,主要功能是运动调节中枢,脑干,主要功能是生命活动中枢,其中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人体稳态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如果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症状是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H区受损。动物激素调节1、下丘脑分泌的一类促XX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靶器官是垂体。此外它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激素,调节水盐平衡。垂体分泌的一类对生长起重要的激素是生长激素,幼年时如果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成年后分泌过多会得肢端肥大症。此外垂体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垂体对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还具有释放作用。胸腺分泌胸腺激素,同时它还是T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它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主要功能为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它的合成与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控制,反过来又能调节下丘脑和垂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幼年时缺乏这种激素会导致呆小症,合成这种激素的一种重要无机盐是I,如果长期缺乏,会得大脖子病。睾丸主要分泌雄激素,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它们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主要功能是促进性器官的发育、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2、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传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接受并起作用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的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所以说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区别:2、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第二轮复习概念题《稳态与环境》部分第3页共8页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激素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昆虫激素通常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内激素主要有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外激素一般是指由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2、要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的成熟,一般给鱼使用促性腺激素。养蚕时,可以在桑叶上喷洒保幼激素,以推迟作茧时间。农业生产上,如果某种昆虫在幼虫期危害严重,成虫期没有危害,应该使用蜕皮激素。如果成虫期危害严重,一般使用性外激素诱捕。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2、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1、概念:血浆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Cl-。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皱缩而死亡。(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4、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第二轮复习概念题《稳态与环境》部分第4页共8页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体温的恒定与体内的产热与散热平衡有关。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尤其以肝脏和骨骼肌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皮肤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水盐平衡中,由于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等原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一方面把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下丘脑还能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它们重吸水增强,使尿量减少,这样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有到细胞中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和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血糖浓度较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激素)增加,促进血糖含量的升高;血糖浓度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含量的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脏、骨髓)、免疫细胞(B、T、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1、人体的防卫系统: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抗原进入体液后,刺激B淋巴细胞,此细胞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并由它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沉淀反应,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第二次相同抗原进入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2)细胞免疫当抗原侵入细胞内部,需要靠细胞免疫。大致过程是:被抗原入侵的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大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它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破裂,最终被吞噬、消灭。3、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人体通过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抗原进入机体时会快速引起免疫反应,消除病原。(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后,一般需服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提高成活率。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免疫缺陷:艾滋病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遗传物质为RNA,通过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被传染其它疾病。传播途径:血液、母婴、性接触3.4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种群: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第二轮复习概念题《稳态与环境》部分第5页共8页(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研究方法:植物:样方法;动物:标记重捕法3、样方法取样的规则:①样方的大小;②取样的关键:随机;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4、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7、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8、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变。)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9
本文标题:含答案必修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9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