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周围血管疾病的护理.
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肌关节泵的动力功能2、静脉瓣膜的向心单向开放功能3、心脏的搏动和胸腔内负压对周围静脉血的向心吸引作用解剖生理----静脉壁下肢静脉距离心脏越远静脉管壁越薄,所承受的静脉血柱压力越高,故易形成静脉曲张。概念下肢浅静脉因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扩张、伸长、迂曲,晚期并发小腿慢性溃疡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或静脉瓣膜发育异常是主要的致病因素。2.诱因:久站久坐,重体力劳动等。3.其他:妊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盆腔肿瘤等。临床表现----早期久站后下肢酸胀、沉重、乏力甚至疼痛。临床表现----后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出现营养性改变下肢静脉曲张隆起,蜿蜒成团辅助检查(特殊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辅助检查(特殊检查)深静脉畅通试验交通支瓣膜试验辅助检查(特殊检查)、下肢静脉造影2、血管超声检查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处理原则(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病变局限,症状较轻;2)妊娠期间发病;3)症状虽然明显,但不能耐受手术者。方法:1、促进静脉回流(绷带、弹力袜疗法)2、硬化剂注射压迫疗法1)孤立的小的静脉2)术后残留的静脉曲张3)术后复发的病人常用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聚桂醇、处理并发症血栓性浅静脉炎:给予抗菌药及局部热敷治疗溃疡和湿疹:抬高患肢并湿敷创面、局部换药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必要时缝扎止血适用于:深静脉通畅、无手术禁忌证者。一、传统手术: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大(小)隐静脉剥脱术二、微创手术: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二)手术治疗护理评估(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2、身心状况(1)局部①小腿静脉曲张的部位和程度②患肢有无踝部肿胀③局部皮肤营养状况④局部有无并发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湿疹和溃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辅助检查3、心理-社会状况术后评估•手术治疗效果•局部伤口情况•康复情况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有关2、潜在的并发症:小腿慢性溃疡、深血栓性形成、小腿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知识缺乏:缺乏本病的预防知识(一)非手术治疗时的护理1、减少静脉血液淤积(1)由足背至大腿缠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2)维持良好的姿态,避免长时间站立。(3)避免腹内压增高。(4)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º-40º。护理措施、小腿溃疡和湿疹的护理抬高患肢,局部勤换药保持清洁,应用抗生素。3、出血的护理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必要时手术止血。4、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给予抗菌药及局部热敷治疗。5、术前准备:作好充分的皮肤准备(二)术后护理1、体位和活动:抬高患肢30º2、术后用弹性绷带包扎3、观察伤口4、有小腿溃疡者的处理、保持良好姿势2、应用绷带3、适当锻炼4、避免过紧衣物5、保持大便通畅五、健康教育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概念简称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累及血管的慢性、节段性、炎症性、进行性和闭塞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1、长期吸烟2、寒冷和潮湿3、慢性感染和损伤4、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异常5、性激素、前列腺激素失调病因病理生理•病变累及肢体中小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早期血栓机化缺血性、坏死后期临床表现1、局部缺血期肢端发凉、怕冷、足趾有麻木、针刺等感觉,患肢皮肤温度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出现间歇性跛行临床表现2、营养障碍期出现静息痛;足、小腿皮肤苍白、干冷、肌萎缩;趾甲增厚变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临床表现3、坏死期动脉完全闭塞,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感染后可有高热、烦躁等脓毒症状。缺血性溃疡、坏死为主要特点。辅助检查一般检查:1、皮肤温度测定2、测定跛行距离和时间3、肢体抬高试验4、解张试验特殊检查:1、肢体血流图2、多普勒超声检查3、动脉造影4、测踝肱指数处理原则(非手术治疗)一、一般疗法戒烟、保暖、行肢体锻炼二、药物治疗1、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凯时、硫酸镁、低分子右旋糖酐2、预防或控制感染3、中医中药4、高压氧治疗目的:增加肢体血液供应,重建动脉血流。方法: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动脉重建术、大网膜移植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截(趾)肢术五、处理原则(手术治疗)护理评估一、术前评估1、询问生活史及健康史2、身体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二、术后评估1、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2、手术效果: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动脉搏动的变化。3、局部伤口情况:有无切口渗血和渗液情况。护理问题1、疼痛:与肢体缺血、组织坏死有关。2、焦虑:与肢体剧烈疼痛、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肢端坏疽、脱落有关。4、潜在的并发症:术后切口出血、感染。5、活动无耐力:与肢体远端供血不足有关。6、知识缺乏:缺乏预防知识及功能锻炼方法知识。1、一般护理:①绝对戒烟②注意肢体保暖③保持足部清洁、干燥④坏疽部位的护理⑤体位⑥指导行Buerger运动2、缓解疼痛3、术前准备护理措施4、术后护理(1)体位:静脉疾病手术术后患肢抬高,动脉术后平置即可(2)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②观察血管通畅度及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3)防止感染5、心理护理护理措施1、劝告坚持戒烟。2、体位:避免同一姿势久坐、久站3、保护患肢:避免外伤4、指导病人进行Berger运动,促进侧肢循环建立,改善局部症状。5、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健康教育深静脉血栓形成概念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部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临床表现因血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血栓静脉远端回流障碍。•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腋静脉血栓: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腋-锁骨下静脉: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壁等部位的浅静脉扩张。临床表现•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上腔静脉血栓:在上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表现基础上,还有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肩部浅静脉扩张;常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下腔静脉血栓: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临床表现•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发生的部位、病程及临床分型不同而有不同临床表现。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患肢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周围型: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胀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临床表现•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若进一步发展肢体极度肿胀而压迫下肢动脉并出现动脉痉挛,从而导致下肢血供障碍,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继而足背和小腿出现水疱,若处理不及时可发生静脉性坏疽。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处理原则•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治疗。急性期以血栓消融为主,中晚期以减轻下肢静脉淤血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治疗原则•一、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常有尿激酶、重组纤维酶原激活药物,溶于液体中静脉滴注。治疗原则抗凝疗法:大多先用肝素,继以香豆素类药物,一般用华法林,维持约3-6个月。祛聚疗法:右旋糖酐、丹参等药物,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粘度。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作为辅助疗法,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二、手术治疗护理评估(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一般情况、血栓形成的诱因、既往史。2、身体状况(1)局部:患肢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有无肿胀、患肢感觉情况;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及动脉搏动情况。(2)全身:评估病人是否有头痛、头胀等其他症状;溶栓及抗凝治疗期间有无出血倾向。(3)辅助检查3、心理-社会状况、手术情况2、患肢血运状况3、康复情况(二)术后评估护理诊断/问题•1、疼痛:与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手术创伤有关•2、自理缺陷:与急性期需绝对卧床有关。•3、潜在并发症:出血、栓塞。护理措施•1、缓解疼痛:(1)观察和记录: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2)抬高患肢: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3)有效止痛: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4)非药物性措施:分散病人注意力等。护理措施•2、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1)预防出血1)观察抗凝血状况2)观察出血倾向。3)紧急处理:鱼精蛋白、维生素K1护理措施•(2)预防栓塞。1)卧床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禁忌按摩患肢。2)肺动脉栓塞: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护理措施•4、其他(1)饮食:进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2)术后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活动。(3)心理护理健康教育•1、戒烟•2、饮食•3、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4、保护静脉•5、及时就诊Thankyou!绷带、弹力袜疗法1、包扎时应从远到近,不影响关节活动、松紧适宜,以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2、注意观察肢端的皮肤色泽、患肢肿胀情况。3、指导患者穿弹力袜时应抬高患肢,排空曲张静脉内的血液再穿,弹力袜的薄厚、压力、长短要合适。踝肱指数(踝压)概念:指踝部(胫前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同侧肱动脉压之比。测量方法:测四肢血压,进行计算正常值﹥1.0、意义:比值为0.5~1为缺血性疾病﹤0.5为严重缺血Buerger运动方法:患者平卧,患肢抬高45°,维持1~2分钟,然后双足下垂于床边4~5分钟,同时双足和足趾向上、下、内、外各个方向运动10次,再将患肢平放休息2分钟,如此反复5次,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该法每日可作数次!
本文标题:周围血管疾病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0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