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命名的构成方式孟华一、引论命名是关于创造语言符号单位的活动。命名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符号的本质及其历史产生、演变的规律,并指导我们更好地对语言进行创新、规范。但是,对命名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目前在语言学领域尚属薄弱环节。在我国语言学界,命名一般与词的产生问题相联系。在论及词的产生时,人们往往以静态结构分析归纳出来的构词法,做为词语产生的规范,结果一个新的语言单位的诞生,便成了“主谓式、并列式、支配式、附缀式”等构词法的产物。为了纠正这种以构词法代替命名或者是将构词与命名混为一谈,国内词汇学界的几位学者提出了“造词说”。造词说最早由孙常叙先生提出,①尔后任学良先生有专著论及②。然而,任先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造词法和构词法的本质区别”,所以“把构词法混同于造词法,把构词法看成造词法的一种,于是整个构词法也等于被取消了”③。真正将造词与构词严格区分,全面建立造词理论的是葛本仪先生。葛先生在其专著《汉语词汇研究》中首先区别了造词与构词,指出:“所谓造词就是指创造新词,它是解决一个词从无到有的问题。”或者说,“研究一个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就是造词的问题。”“所谓构词是指词的内部结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存在的词,对现有词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词的内部结构规律,这就是构词问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在区分造词、构词的基础上,葛先生又区分了造词法与构词法:“造词法指的就是创造新词的方法,也就是给客观事物命名从而产生新词的方法”,并将造词法归纳为“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简缩法”等八种。而构词法则“指的是词的内部结构规律的情况,也就是词素组合的方式和方法。”造词说产生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从静态结构分析角度考察词的产生的传统观点,把词的产生放到语言交际过程中进行动态的研究,并将人的主观动机、认知取向、文化背景等精神文化因素都考虑进来,进而系统地建立了以造词为主体的命名理论,开创了国内命名理论研究的先河。由于造词说是从构词说的营垒中分离出来的,其研究范围不涉及词义的发生〈即词义派生〉,因而“造词”与一般所谓的命名含义又不完全相同。什么是命名?哈特曼等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定义为:命名(naming)是“寻找一各合适的语言符号(语音序列或词),用以指一个新的物质实体或抽象概念,方法通常是利用具有近似意义的词,或用词义引申或隐喻。如sky一scraper(摩天大楼)。”该定义不仅包括了造词,而且将传统词汇学中的词义派生(或引申),也列入命名的范围之中。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观点来重新界定命名:任何词语符号都是能指(词的形式)和所指〈词的内容〉构成的整体。因此,命名就是按照某种意指方式将一定的能指与所指结合起来,构成新的词语符号来表示客观对象的过程。根据这个定义,命名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1、一个词语符号是通过何种方式从无到有产生的一一这属于命名的构成方式问题。2、命名动机(包括交际意图、认知取向、文化背景等精神文化因素)是如何制约命名过程中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关系的,这种结合关系又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和运用的一一这属于命名的意指方式问题。本文将集中讨论第一个基本内容:命名的构成方式。二、命名构成方式的划分命名的构成方式,简称命名方式,指创造词语符号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一)音义任意结合命名指利用与所指毫无意义联系的语音材料做能指,来构成符号的方式。例如“山、人、手、树”这些语言中最早产生的词,就是用音义任意结合方式创造出来的,它的能指和所指〈音义〉之间没有有理性可言○4。〈二〉象声命名指利用与自然声音相似的语音成分做能指结合与所指结合为符号的方式。拟声词多数是通过象声命名的方式产生的。例如汉语中的“猫、鸭、蛙等词,就是通过模拟这些动物的叫声,来给它们命名的。此外,音译外来词,由于它们“是摹仿外族语言中某些词的声音来造词”的,⑤所以也是由象声命名方式产生的。〈三〉合成命名将既有的两个或多个词语符号合成在一起做能指,与所指结合为新的词语符号,叫合成命名。例如“黑板、白菜”这两个词的命名,就是分别通过将“白”和“菜”、“黑”和“板”合成起来做能指,与所指结合为新的符号。如下图:词能指所指白菜语音能指义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花淡黄色,是普通蔬菜baicai〈四〉派生命名在已有的词语基础上又产生出新的意义,传统观点称之为词义的派生或引申。例如“砍'”在汉语普通话中本是个单义词,其基本义是用刀斧猛力把东西断开。但近十几年它又产生了一项新义:取消;废除。如:九个科室砍了两个/砍了三个科研项目。但根据符号学观点,我们把“砍”的新义派生视为新符号的派生更为恰当。因为所谓的新义派生,就是利用已有的符号整体做能指,与所指结合为新的符号单位的过程,所以我们称之为派生命名。如下图:符号1能指所指kan(砍)用刀斧猛力把东西断开符号2能指所指能指音kan能指义用刀斧猛力把东西断开取消:废除上图中的“砍”包含了两个层级的符号:1、能指kan与所指“用......断开”构成第一层级的符号;2、第一层级的符号整体构成了第二层级符号的能指(符号1的能指做了符号2的能指音,符号1的所指做了符号2的能指义)。于是,第二层级符号的形式不再是毫无意义的音响,而是一种有意义的能指。其能指义和所指在“把……去掉”这一性质上有相似联系,人们可以根据能指义提供的已知信息通过联想来把握新信息一一所指。将词义派生解释为派生命名,肴利于揭示词义派生的本质,即它与合成命名一样,都是利用已有的语音符号做能指指称所指的行为。〈五〉衍生命名由于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演变,使某些词语单位发生了分化、粘合而产生新的词语单位,叫衍生命名。衍生命名又包括两小类:1、分化命名由于语音或语义的分化,原来的一个词语单位分裂为两个,从而产生新的词语单位,这就是分化命名。例如,“家”(jia)和“嫁”(jia)本为同一个词,“出嫁”即“有家”,该义由“家庭”义派生而来。后因语音变化,一个词分化为两个词。再如“刻”在古代刻东西的“刻”与一刻钟的“刻”本为同一个词的两个相关的义项。但在今天,人们已感觉不到两者间的语义联系,“刻”的两个义项己分化为两个独立的词。分化命名与派生命名的区别是:后者发生在同一个语音形式内部,使一个语音形成包括了有联系的两个意义单位(多义词);而一旦由于语言系统(语音或语义)发生了调整或变化,使派生命名产生的第二级符号(派生义)与原有的第一级符号(基本义)发生分离,即同居于一个物质外壳的两个意义单位演变成两个独立的音义结合体。这便是分化命名。可见,分化命名是建立在派生命名产生的两级符号发生分离的基础上的。2、粘合命名由两个单音节词经常连用或逐渐结合、凝固而形成合成词的方式叫粘合命名。或如索绪尔所说:“原来分开的但常在句子内部的句段型相遇的要素互相溶合成为一个绝对的或者难于分析的单位,这就是粘合的过程。”○6例如“央告”一词,它在近代汉语中有四种等义的结构形式。央、告、央告、X央X告,从这四种可以互换的等义形式到今天凝固为“央告”唯一的形式,其间经历了一个构词词素可分可合或可插入其他成分的“粘和”过程。合:金老大无可奈何,只得再三央告..道:“今日是我女婿请客,不干我事。”(《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古今小说)分:我去之时,也曾央.朱三老对我丈夫说,既然有了主儿,便同到我爹娘家里来交割……只见几家邻舍一齐跪上去告.到:“相公的言语,委实晴天!”(《错斩崔宁》京本通俗小说)该例中,“央告”的两个词素可分开单用而意义不变。插入其他成分:心中割舍不下,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只是夜里不敢进院门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再如“把守一词在近代汉语中其构词词素的前后次序可以随意互换:请兄长分一半头领,把守..山寨。(《水浒传》63回)解珍、解宝守把..山前第一关。(同上,51回)又如“造反”一词,在近代汉语中它其中的一个词素“造”可与另外一个同义的词素“作”随意互换:妄造妖言,结连梁山泊强寇,通同造反..,律斩。(《水浒传》40回)如此作反..,自霸称尊,目今早晚兵犯扬州。(同上,90回)以上各例说明,“央告”、“把守”、“造反”三个词在近代汉语中处于组合比较自由的半凝固状态,它们或者可随意分合(央/告/央告/×央×告)。或可随意变序(把守/守把)、或者可随意换素(造反/作反),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它们的结构便已凝固定型。可见,这三个词由组合比较自由的半凝固状态到结构凝固定型,其间经历了一个“粘合”的过程,所以它们是由粘合命名的方式产生的。粘合命名与前文的合成命名有时难以区分,下面简析一下两者的不同特点。其一,从结构上分析。合成命名产生的符号,从诞生起其结构就比较凝固,不存在一个可分可合或可变序、换素的“粘合”过程。例如近十几年来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新词,像攻关、金牌、音像、余热、软件、攀比、松绑、长龙、出线、坐班、倒挂、导游、国格、大团结、红眼病……等等,都是通过合成命名的方式产生的。当然,“任何东西不经过在言语中试验是不会进入语言的”。○7合成命名产生的符号,也要经过——一个由言语单位到语言单位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三个步骤:A、言语词阶段。这是符号的发生阶段,此时的符号仅是言语活动中某个人或少数人的偶然用法、临时创造,因而共有个人性、言语性、偶发性的特点。B、词化阶段。○8这是符号的约定俗成阶段,即言语创新中出现的言语词开始在人们口中、笔下反复出现,并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方面,这些符号已开始脱离言语词的个人性,偶发性,另一方面它们又尚未完全取得语言单位的资格。C、语言词阶段。这是符号的成熟阶段,此时的符号已具有了较高的使用频度和覆现率,己为语言社会所熟悉,常用,具备了普遍性、稳固性的特点,取得了语言单位的资格。粘合命名产生的符号,从其诞生到成熟则经历了一个结构形式由自由组合到逐渐凝固定型的“粘合”过程。这个过程也大致分为三个步骤:A、由组合阶段。表现在符号发生初期,符号的两个或多个词素在组合上带有随意性、偶然性,此时的组合形式纯粹是一种言语现象。B、半自由组合阶段。两个或多个原可自由组合的词素逐渐凝固在一起,开始粘合成一个新的词语单位。但此时的组合形式仍有相当的自由,如可有限度地分合、变序、换素等。C、定型阶段。此时由粘合而成的词语结构已趋于稳固、定型、不可再随意变序、换素或分合。其二,合成命名与粘合命名的区别还表现在命名动机上。一个语言单位的诞生,从发生机制考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行为(精神因素),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作用(物质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在合成命名和粘合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等。合成命名是语言使用者有目的、有动机的创造语言的行为,尽管这个创造过程必然是要受语言系统自身规律的制约,但精神因素,即命名动机〈甸括主观认识、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等〉在合成命名中起主导作用。例如北方人所使用的“蜂窝煤”一词,湖南人却命名为“藕煤”,一一这是他们在给该对象命名时,按照某种命名动机对符号的能指进行选择的结果。湖南是产藕区,藕是当地人熟悉、喜爱的物产,当看到一种多孔的圆形煤块时,湖南人自然感到它更像“藕”而不像“蜂窝”。命名动机使他们采用了“藕煤”,的名称,用它更容易为当地人理解、认可。粘合命名当然也是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但在粘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语言系统自身作用,即支配粘合命名的,主要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力量,是语言系统内部调整、平衡的结果,而不象合成命名那样具有鲜明的动机性。(六)类推命名由于受语言系统中与之相关的其他的词的影响,而相应产生出新的词语单位的方式,叫类推命名。系统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在词汇友展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引起邻近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便是语言系统内部调整的表现。例如一对反义词,如果甲方产生了新的义项,那么乙方常常因受甲方的影响也产生新的义项。贬值的本义是:“货币含金量减少”;升值则是“货币含金量增加”。但在“贬值”产生了新的义项后:“事物价值降低。”因受其影响,“升值”在近几年也产生了新的义项:“事物价值提高”。如:“改革,使懒人变勤,时间升值了。”(《人民日报》1
本文标题:命名的构成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1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