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法制史(背诵版1)
《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对比总结一、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变化夏商时代“神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西周“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战国:一断于法、刑无等级、轻罪重刑、法布于众—秦朝:缘法而治、严刑重法—汉朝: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原则,后汉武帝确立“德主刑辅”—唐朝:“德本刑用”、宽简稳定划一的立法指导思想—元朝:祖述变通、附会汉法、因俗而治、蒙汉异制—明朝:重典治国、“明刑弼教清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清末预备立宪: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清末修律: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北洋政府:隆礼与重刑并重—南京国民政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五权宪法”等理论为指导。二、历朝刑罚原则变化1.《吕刑》强调“明于刑之中”,提出“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还规定了较为完整的赎刑制度和“上下比罪”“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的刑法原则。2.西周:(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4)宽严适中原则。(5)因地、因时制宜。(6)上下比罪(无法律明文规定情况下的类推适用)——“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具体说来“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7)同罪异罚一一贵族士大夫和庶人同罪异罚。3.秦朝:(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2)区分故意与过失。(3)盗窃按赃值定罪。(4)共同犯罪加重处罚。(5)累犯和教唆犯加重。(6)自首减轻处罚。(7)诬告反坐。(8)连坐原则。4.汉朝:(1)上请^一一当官贵犯罪后,可以请示皇帝给有罪者某些优待。(2)亲亲得相首匿一-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5.三国两晋南北朝:(1)《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2)《曹魏律》八议入律。(3)《北魏律》和《陈律》官当制度。(4)《北齐律》重罪十条。(5)北魏封建五刑(新五刑)初步形成:死、流、徒、杖、鞭。6.隋朝:(1)封建制五刑(新五刑)正式形成。《开皇律》把刑罚定型为笞、杖、徒、流、死五刑。(2)区分公罪与私罪。犯公罪者,每官当徒多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3)改“重罪十条”为“十恶”罪。(4)完善“八议”“官当”制度一主要表现在使封建贵族官僚享有“例减”“听赎”和“官当”等特权。7.唐朝:(1)区分公罪与私罪。(2)共同犯罪,以造意为首。(3)合并论罪从重。(4)自首减免刑罚。(5)类推原则。(6)老幼废疾减刑。(7)累犯加重。(8)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9)同居相隐不为罪。(10)良贱相犯以身份论处。(11)化外人有犯。(12)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8.宋朝:(1)折杖法——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创立折杖法,作为重刑的代用刑。(2)刺配刑——宋太祖时期规定了“刺配刑”。(3)凌迟刑一^也作陵迟,俗称“千刀万剐”,至清末法制改革时才被废除。(4)重法地法,是指对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重刑的法律制度,该特定地区称“重法地”。9.元朝:(1)确立了强奸幼女罪,强奸幼女处死。幼女年龄为10岁以下。(2)民族间的不平等与同罪异罚。(3)在死刑中增加了凌迟,还保留了奴隶制的劓刑、黥刑等肉刑和醢刑、剥皮等酷刑。(4)改隋唐以来以十为尾数的笞杖刑改为以七为尾数,共11等。(5)公开允许私刑的合法存在。10.明朝:(1)奸党罪律处斩。(2)充军刑。(3)廷杖。(4)实行“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定罪量刑原则。政治犯罪处罚重,礼仪风俗处罚轻。11.清朝:(1)发遣。(2)文字狱。(3)死刑分两类:斩、绞立决(一经死刑核准,决不待时)与斩、绞监候(判决后,等待秋审再行决断)。此外尚有称为极刑的凌迟刑。三、历朝中央司法机关的变迁历代中央司法机关的变化为:1.夏朝:大理。2.西周:大司寇(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小司寇(协助大司寇审理案件,处理狱讼)。3.秦: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廷尉为中央司法审判官员,御史大夫也有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4.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齐将廷尉改为大理寺,曹魏在廷尉之下设律博士,这一时期尚书台的司法审判权力逐步扩大。5.唐:唐朝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中央机构。其中,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职掌案件复核权,御史台为监察机关,也是中央法律监督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的司法审判活动,也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6.宋: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宋初为强化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另立审刑院。此外宋初还增设制勘院和推勘院等临时性机构,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7.元:大宗正府为负责管理蒙古贵族事务的机构,同时又是具有独立管辖范围的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属中书省,职掌司法行政与审判。宣政院为全国最高宗教审判机构,负责审理重大的僧侣案件和僧俗纠纷案件。8.明清: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为明朝中央的“三法司”。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司审判。大理寺为复核机构。都察院有权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监督法律的执行。9.清末修律时,刑部改称法部,掌司法行政,大理寺改称大理院,是专门负责中央司法审判的机关。四、历朝婚姻制度的变迁1.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来完成:(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宗庙以定吉凶;(3)“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4)“纳征”,即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5)“请期”,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西周时期关于婚姻的解除,有“七出(去)”“三不去”的规定。所谓“七出(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淫是乱族,妒是乱家,有恶疾者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是反义。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2.唐朝:关于婚姻成立,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确认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即使卑幼在外地,已自行订婚,只要尚未结婚,也必须服从尊长安排,如违反尊长意志者,依律“杖一百”。(2)婚书、聘财为婚姻成立的要件,“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或者“虽无许婚之书”,但女家已接受男家的聘财,亦不得悔婚,否则同样处杖刑六十。又规定“男家自悔者,不坐”。(3)对婚姻缔结有限制,规定同姓不婚,违者各徒二年,非同姓但有血缘关系的尊卑间不得为婚,违者“以奸论”;严禁与逃亡女子为婚,监临官不得娶监临之女为妾,良贱之间不得为婚,违者均处以刑罚。关于婚姻解•除,唐律规定以“七出”“三不去”和“义绝”为婚姻解除要件。“义绝”规定为强制离婚的条件。所谓“义绝”是指夫妻情义已绝。犯“义绝”者,必须强制离婚,“违者,徒一年”。唐还有“和离”的规定,即“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3.元朝:(1)建立婚姻关系必须订立婚书(或称“嫁娶礼书”),婚书上写明议定的聘财数额,如果是招赘女婿,须写清养老或出舍的年限,主婚人、保亲人、媒人须在婚书上签字画押,然后依礼成亲,婚姻关系方才有效。(2)对媒妁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有经基层官员、地方长老等保举推荐的“信实妇人”,才能充任媒妁,并由官府登记在册。明朝有所谓的“媒人行”,即媒妁有专门的营业住所,国家向其征税。(3)各等人婚娶按本族习惯进行,汉族禁止“有妻更娶”,蒙古人允许一夫多妻并实行“父兄弟婚”。4.明朝:(1)明朝时家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2)如果婚姻本身违法,被追究的也是家长,而非结婚当事人,“凡嫁娶违律,若由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3)家长主婚权实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权。(4)婚姻缔结要有婚书和聘礼。(5)主婚权属于祖父母、父母。(6)同姓、同宗无服亲及良贱不得为婚。(7)婚姻关系的解除以七出、义绝为条件。(8)强调婚姻礼俗。(9)“男女婚姻,各有其时”,即适龄者方可结婚。(10)双方家长的意愿是婚姻订立的前提。(11)订婚之初,若有疾残、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必要双方都知道,自愿写立婚书,依礼聘娶。明朝的义绝(不同于唐律)包括:(1)身在远方。(2)妻子的父母将妻子改嫁他人。(3)将女婿赶出家门另招女婿。(4)纵容对方和外人通奸。(5)打伤妻子。(6)有妻子谎称无妻子或欺骗女方再娶媳妇。(7)把妻子当作小妾对待。(8)收了钱财将妻子和小妾典当或雇佣。(9)擅自做主将妻子的姐妹嫁人。5.南京国民政府:婚姻家庭制度体现出该法的浓厚封建色彩。首先是肯定包办买卖婚姻及封建习惯;其次是维护夫妻间不平等;再次是维护封建家长制。如夫妻财产由夫管理,子女从父姓,家置家长,双方合意的买卖婚姻有效等等。五、历朝继承制度的变化1.西周宗法制严格确定嫡长子的继承权。(1)各级领主的领地和身份只能由正妻(或称嫡妻)所生长子继承。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相对于嫡长子是小宗。(2)在财产方面,其余庶子也只能由嫡长子分给,而无所谓“权”。(3)女子无继承权,嫁妆只是出于父兄的赐予。2.汉朝:设立非正罪——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依律免为庶人。3.唐朝:(1)唐的继承分为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其中前者是对祖宗血脉的延续,因而更为重要,通常采取嫡长子继承的方式。(2)据《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又说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传袭。”继承权位与继承祭祀者,必须是嫡长子孙,而其他人无权参与。(3)若无子孙者,又准(令):“自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合者。”即在同宗子辈中收纳养子。(4)在财产继承方面,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均分制,兄弟中先亡者,其子继父分,即代位继承。但生前立有遗嘱者,则不按法定顺序继承,采用遗嘱优先的原则。(5)在一般情况下,女子出嫁后,不享有本家财产继承权。但据唐《丧葬令》规定:“户绝”之家,在室女可分得未婚兄弟财产之一半,作为自己的嫁妆费用。4.宋朝:(1)遗产兄弟均分,允许在室女享受男子继承财产权的一半。(2)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3)至南宋又规定了户绝财产继承的办法。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户绝立继承人有两种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凡夫妻倶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命继”。继子与户绝之女均享有财产继承权,但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出嫁女享有1/3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另外的1/3的财产收为国家所有。(4)增加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等内容,形成了一般财产继承、遗嘱继承、户绝财产继承、死亡客商财产继承等比较复杂的继承制度。5.元朝:(1)蒙古人和色目人各依本俗法,蒙古人由幼子继承转为诸子均分。(2)户绝之女和寡妇享有继承权或有条件的继承权。(3)离婚妇女或寡妇如果再婚,就要丧失原先从父母处得来的妆奁物及其他继承得来的财产,至于夫家的财产,更是不得带走。6.明朝:(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均分制。(2)户绝财产由所有亲女继承,无女者入官。(3)寡妻守寡不分析家产,但条件是寡妻有儿子(亲生、妾生、婢生均可);若寡妻令分析家产,则可与诸子均分。(4)奸生子继承权上升。所谓奸生子,即私生子,现代通称非婚生子。在元代,法律已开始正视奸生子,“奸良人子”成为法定财产继承人之一。至明代,奸生子在继承份额方面,又有提高。“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分7.清朝:(1)严格宗祧继承的法定顺序。清代继承制度分为身份继承与财产继承,身份继承包括宗祧继承与封爵继承。在宗祧继承中,宗指近祖之庙,祧是远祖之庙。清代严格宗祧继承制度
本文标题:中国法制史(背诵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2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