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协调生态-经济-技术,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8、趋同适应:来自不同的生物种群的个体,长期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相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称为趋同适应。9、生活型:不同物种的生物趋同适应结果是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生物类群,称为生活型。10、植物的生活型包括: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11、生境: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中生存,这个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也称为栖息地。12、趋异适应:来自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个体长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称为趋异适应。13、生态型: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生物类群,称为生态型。14、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15、生态位: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16、竞争排斥原理:占据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会产生激烈竞争,致使其中一个物种离开或消亡,或者双方改变自己生态位,减少竞争。因此长期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的物种之间都会进化出彼此不完全相同的独特生态位。17、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不但会限制作物的生长,还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因子发挥效应。18、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他们之间的范围就是该种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19、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个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20、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21、种群密度分为生态密度和粗密度,其中前者大于后者。22、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3、种群的出生率: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当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时,种群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称为最大出产率。24、种群内禀增长率: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度,用rm表示,又称为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25、种群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称为系统对该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26、种群的空间分布可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27、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28、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中性作用、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29、负相互作用又包括:竞争作用、偏害作用、寄生作用和捕食作用。30、正相互作用又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31、化感作用:一种活体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进而对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的化学生态学现象。32、生态对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类型的形态和何种特征的功能来适应环境,从而能够生存和成功繁衍后代。33、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二、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三、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四、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五、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六、群落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七、群落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3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35、群落演替根据开始时的地段性质可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36、演替序列为:先锋物种-过渡种-顶级群落。37、典型的原初旱生演替: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38、生物多样性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9、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生物结构)、营养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40、食物链的加环: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引入新的链环,延长或完善食物链组合,增加有机物质的利用层次,使其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把人类所不能利用的副产品加以转化,调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态系统效益。41、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一、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提高农副产品利用率三、提高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42、食物链加环的主要类型有: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和复合环。43、食物链的解列:为了阻止或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家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应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到一定程度时,中断食物链。44、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生态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种群所占据的位置、面积、形状、镶嵌形式等水平方向的特征。45、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46、复种指数: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同一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第三章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获得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上一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3、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金字塔的塔型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4、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有测定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样方收获称重法、黑白瓶法、同位素示踪法、卫星遥感法、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法、碳通量塔等5、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和改善方向一、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二、改善环境、改进生产方式三、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四、改进耕作制度6、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成有机物的过程,是最主要的初级生成。7、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生产。8、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包括: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9、人工辅助能又包括:工业辅助能和生物辅助能。第四章1、生命必需元素达30多种,其中分为三大类:能量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物质循环的库可分为两大类:储存库和交换库。3、生物量:在某个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体总量构成生物量,又可称为现存量。4、生产量:现存量与损失量之和。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依据其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7、物质的几种基本循环途径: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8、气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水汽等。9、碳足迹:与一项活动以及一件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10、固氮的主要途径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11、氨化作用:动植物的分解代谢作用将有机态氮分解成(NH3),以及其遗体、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个过程称为氨化作用。12、硝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离子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亚硝酸,并最终氧化成硝酸,这个过程称为硝化作用。13、反硝化作用:在氧气不足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根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硝酸根、氮气和一氧化二氮,这个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14、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15、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一、酸雨使土壤酸化二、酸雨可导致土壤盐基离子的大量淋失三、酸雨作用下土壤中的铝离子大量释放四、酸雨促进土壤中有毒重金属元素额活化五、酸雨影响土壤中酶和微生物第六章1、信息流:自然界,以物理形态、化学形态及生物形态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信息流。2、信息系统包括产生信息的信源,传输信息的信道和接收利用信息的信宿。3、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然信息流的一些形式有一、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二、植物与植物间的信息联系三、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联系四、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联系4、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一、信道设置:自然信息一般没有专用信道,自然界的信息通过空气,土壤,水等自然介质传输,信息传输距离有限。人工信息流一般都有专用信道,传输失真少,可靠度高,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大;二、信息传输效率:自然信息中,有些效率非常高,产生和传输单位信息消耗的能量相当少。然而相当多的自然信息在产生和传输中仍要消耗较多的能量。人工信息在传统阶段也耗费较多能量,但现代先进的人工信息流则耗能很少;三、信息转换速度:动物对视觉信息的反应是相当快的,但植物对环境信息的反应速度就比较慢。现代先进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速度较快。5、信息量的量度单位是比特(bit)。6、不确定性大的系统,其信息量大,而熵值小。7、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会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各组分产生协同作用,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系统熵值不断减少。8、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资金按照市场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市场价格换回一定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9、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分为非生产性资产和生产性资产。10、生产性资产又分为:劳务资本和物资资产。11、物资资产又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12、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有:耦联关系和独立关系。13、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一、平衡兼顾各种利益和多种功能二、协调自然和人工调控机制14、协调自然调控机制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非中心式调控、人工系统的中心式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复合调控。1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一、自然调控层次二、人类直接调控层次三、社会间接调控层次16、自然生态系统调控机制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和稳态调控。17、稳态调控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和系统的负反馈作用两种机制来获得。18、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格局。19、直接调控包括环境改造、品种布局、输入安排、产出计划、内
本文标题: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2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