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区域规划与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2、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4、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5、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他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7、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8、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9、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10、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1、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二、问答1、区域发展新趋势2、区域分工的理论3、城镇体系规划“三结构一网路”指的是什么:1科学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的情况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区域人口发展规模和城镇化水平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城镇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5提出远、近期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4、主导产业的特征: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值率。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意义: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5、适用于开发程度低,尚未奠定经济布局框架的国家地区6、等级划分无明确标注和准则,有主观随意性7、技术引进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3.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4.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8、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途径9、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①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②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③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④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量逐渐减少。10、区域基础设施的作用: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3、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三、阐述1、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规划中,要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其次,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以使城市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第三,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不经济,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区域经济过分集中,造成规模过大不经济,对边远地区的辐射、扩散也“鞭长莫及”。第四,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2、论述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在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中,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条件和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必须加以各种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措施,保证在具备一定条件和特殊要求的区域促进其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因素。科技(智力)密集区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基础。它一方面是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发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一方面受区域内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生产、生活环境条件:(1)良好生产环境是高新产业技术上的要求(2)基础设施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3)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当今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区位因素。总之,在区域产业规划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唉不同区域应该做具体分析。3、论述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1)低水平均衡阶段。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城镇的空间分布较均衡,规模小,职能单一,多以行政、商业服务及地方工业为主。形成若干分散孤立的小城镇为中心,低水平、低速度、均衡稳态发展的空间格局。(2)极核发展阶段。在交通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形成优势区位,集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极核点或极核地带。城镇体系的特征是:较高等级的城市发展迅速,但城市经济结构简单,较低等级的城镇变化不大,城镇间联系仍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形成单中心式空间格局。(3)集聚-扩散阶段。极核城市已有一定基础,在更高层次经济活动向极核城市集聚的同时,受极核城市环境容量和经济效益限制,某些较低层次经济活动开始向下级城镇扩散,核心城市周围的小城市较快地发展。由于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扩散,加强了极核城市与下级城镇的横向联系,形成核心城市吸引和辐射共同起作用的星座式空间格局。(4)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强化了城镇职能分异,分异又促进了相互联系。同级城镇和不同等级城镇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以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或若干个职能分异、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高水平均衡、网络化的空间格局。4、总结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要点: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2.区域经济分析。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课本内容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2、区域人口素质分析:3、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适用领域的过程,是将创新技术推向市场的阶段,是一种技术在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包括自发的和有组织的过程。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第一,技术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第二,人力资本流动;这里的流动既包含了人力资本的有形转移,也包括人力资本的无形转移。前者主要指通过人员的流动而发生的技术溢出,后者主要指并不需要通过人员的流动,而只需借助于信息的非自愿流动而发生的技术溢出。第三,联系效应。它是指企业间不通过纯粹的市场交易而发生的技术扩散。4、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和双向书等三种类型。(1)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远近是影响技术扩散强度的主要因子。(2)跳跃式技术扩散是指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3)双向对流式是指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到甲地的技术扩散过程。5、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100%(P139各项指标)6、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P415)7、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传统社会阶段(牛顿学说以前)该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现代技术,农业生产为主;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或氏族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工业化初期)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想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该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近代科学知识在工业中开始发挥作用;金融、商业开始发展并扩大;政治体制变革促使资金积累增强;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3、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中期)三个前提条件:有较高的生产性投资比例,占10%左右;有起飞的主导部门;制度上的改革或体制的完善。该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流动加强;资本大量流向工业领域;近代工业和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相当于资本助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度的阶段该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重化学工业”成为经济成熟的标志,并带动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产业结构开始向高度化演变;已吸收了技术先进成果,有能力生产想要的东西;新的主导部门建立并替代旧的主导部门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该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动力服务需求增长,从而使相应的生
本文标题:区域规划与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