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总结整理人:彭婉妮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无明显的组织损伤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启动脱颗粒反应,生成多种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产生以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为主的生物学效应代表疾病: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Ⅱ型超敏反应: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发生机制: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溶解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以及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代表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组织,激活补体,在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水肿和损伤发生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膜,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产生C3a、C5a。C3a、C5a为过敏毒素,可促使肥大细胞、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充血和水肿;C5a为趋化因子,可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释放大量的溶酶体酶,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组织损伤代表疾病:Arthus反应、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全身性红斑狼疮等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引起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发生机制:当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迅速活化、增殖。其中,CD4+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募集单个核细胞,激活巨噬细胞等,诱发炎症反应;CTL介导细胞毒作用代表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如:肺结核)、接触性皮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特征:(1)对抗原的敏感性显著增高(2)应答速度快(3)应答强度高(4)主要产生IgG类抗体(5)抗体亲和力高抗体的分子结构:1、基本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Y”字形四肽链结构2、功能区: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为可变区(V区),约占重链的1/4和轻链的1/2。V区以外的近羧基端为恒定区(C区)。V区含3个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CDR),为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关键部位。重链恒定区含补体结合部位和Fc结合部位3、酶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可将抗体水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1个Fc段;胃蛋白酶可将抗体水解为F(ab’)2和pFc’4、辅助成分:J链:分泌型IgA和分泌型IgM均含J链,其是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抗体单体分子连接为多聚体分泌片:为含糖肽链,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转运至黏膜表面,可避免受蛋白酶水解抗体的功能1、抗体V区的功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抗体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溶解细菌与细胞;联合调理作用IgG1~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可因构型改变而暴露其CH2/CH3功能区(Fc)的补体位点,从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2)结合靶细胞1)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4)穿过胎盘:IgG(3)参与黏膜免疫:SIgA可穿越黏膜抵达呼吸道、消化道,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因子补体的激活途径1、经典途径:以可溶性抗原-抗体(IgG/IgM)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3-C2-C3-C5~C9顺序发生级联酶促反应,最后形成攻膜复合物,溶解破坏靶细胞2、旁路途径:以细菌脂多糖、葡聚糖和真菌酵母多糖等为主要激活物,在B、D、P因子的参与下,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3-C5~C9顺序发生级联酶促反应,最后形成攻膜复合物,溶解破坏靶细胞3、MBL途径:是由血清中MBL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等,依次激活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C4、C2、C3等,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此外,活化的MASP亦可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参与旁路途径经典途径激活过程: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q,使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⑵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4bC2a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4bC2aC3b,即C5转化酶。⑶效应阶段:C5转化酶裂解C5为C5a、C5b。C5b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6789,即MAC。MAC可插入细胞膜,形成跨膜通道,溶解破坏靶细胞补体的功能:(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3)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C5a具有趋化作用(4)清除免疫复合物:主要是免疫黏附,即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以C3b为桥梁,与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CR1结合,并通过血液运送至肝脏,为巨噬细胞所吞噬清除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2)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3)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胚胎期最佳)、性别与健康状态。(4)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以内皮最佳,皮下次之)、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内源性抗原的提呈途径:胞质溶胶途径1、内源性抗原在蛋白酶体内加工和处理2、抗原肽在内质网中与MHCⅠ类分子结合3、内源性抗原肽被提呈给CD8+T细胞外源性抗原的提呈途径:溶酶体途径1、外源性抗原在内体/溶酶体内加工和处理2、抗原肽在内体中与MHCⅡ类分子结合:3、外源性抗原肽被提呈给CD4+Th细胞
本文标题:医学免疫学简答题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4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