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政治期末测试卷(满分100分)一:最佳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1—2题。1、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B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D.人人都有哲学2、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D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这说明(A)A.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B.科学研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C.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基础D.没有哲学作指导,就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4、.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D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5.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6、下列成语反应的哲学道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D)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C、画饼充饥D、成事在人,谋事在天7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2.4.6算得上是普通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C)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9.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C)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0.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历时四年的建设全线通车,在建设过程中,成功解决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从哲学上看,这说明(D)A.铁路建设中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B.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D.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认识利用铁路建设中的规律至关重要11.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C)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如果说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C)①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②存在就是被感知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唐代白居易在《夜雪》一诗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蜷缩在被窝中却能“知雪重”,这是因为(B)A.雪和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B.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D.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14.恩格斯认为:“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A.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15.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上述观点C①都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认识的对象②都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③都认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④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6.中医将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人的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会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说明A①外部刺激是导致情绪变化、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②健康状况因“七情”变化超过一定限度而向其对立面转化③要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④“七情”是否成为致病因素是由主体因素的调适能力决定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7.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公布了根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数据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这幅图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验证了宇宙标准模型,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与现有宇宙理论假说的不同之处,科学家据此对宇宙的组成部分有了新的认识。这说明D①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②太空探测器具有复原宇宙演变历史的思维机能③认识正确与否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④理论假说会把人类的认识活动引向歧途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8.《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孔子的主张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因为:c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意识完全依赖于物质而存在19.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A.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19世纪英国作家赫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20下列名言与这句话的哲理相一致的有D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③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④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21.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与其相近的是(C)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昵,物方生方死C.飞矢不动D.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2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它C()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C.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D.是“改变世界”的哲学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B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24.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导致部分江河湖库蓄水不足,水位降低,对水上航运、水力发电、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进行天气预报,趋利避害,却无法控制天气。人类无法控制天气,是因为(B)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5.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部分,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这表明()AA.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C.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6.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B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27.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C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28.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C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29.“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B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0.真理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认识成果,它是观念范围的东西。这说明BA.真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B.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D.真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客观的二.简答题(共40分)31、(10分)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阵营?(2分)(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4分)(3)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32材料1: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请运用辨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12分)33.2011年4月14日,纪念青海玉树强烈地震一周年活动在地震重灾区玉树县结古镇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发表讲话指出,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科学决策
本文标题:哲学期末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