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唐云龙专题四中外科技发展史
专题四中外科技发展史【相关考点链接】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四大发明与新航路的开辟(3)四大发明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2.科技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3.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4.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5.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6.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生物进化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7.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9.工业革命与世界环境的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0.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以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扩张为背景,从民族复兴历程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从而在新的视角实现历史知识的重新整合,并形成“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中华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碰撞、交融、演进的历史;就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扩张,中华文明在与西方工业文明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精华,不断反省、改进自身,从而努力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这样的认识。【主题认识提升】(一)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别产生了哪些新兴产业部门?出现了哪些典型的工业中心(区、带)?有哪些工业布局的趋势变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与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出现了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四)、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三次能源突破1、第一次:蒸汽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第二次:电力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第三次:核能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五)、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1、生产力方面: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2、社会关系方面: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②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六)、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1、第一次工业革命: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2、第二次工业革命: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七)、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9、20世纪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第三次科技革命时,1945~1949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于是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的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十年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八)、科技革命的启示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都是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既有共同点,又有特点,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政治、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九)、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工业革命变化过程1、第一阶段: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发生→整体世界开始形成。A.背景①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少数国家确立。②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B.表现①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②市场上商品种类明显增多,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出现交易所之类的有固定组织的市场。③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影响①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③各大洲的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2、第二阶段:19世纪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A.背景①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在全球确立统治地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③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B.表现①欧美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甚至直接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②商品结构以机器制造品为主,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C.影响①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③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各地区的相互联系。3、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A.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潮流,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表现①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②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世界各地进入贸易系统。③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并存。C.影响①推动了欧美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遭到残酷的经济剥削,民族危机更加严峻。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4、第四阶段:二战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两种经济模式在竞争与改革中谋求发展。5、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A.经济全球化①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考讨论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提示: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②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③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区域集团。C.认识:①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③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十)整体世界的形成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手工工场,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都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物质基础。2.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推动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
本文标题:唐云龙专题四中外科技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