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解说★★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顶峰上的顶峰”作品。滕王阁【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赏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666年(乾封初)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672年(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675年(上元二年)或676年(上元三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2.写作背景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3.预习思考①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并划出疑难词句。②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鉴赏文字。③预习诗歌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整体感知自由诵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分析,然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二、鉴赏诗歌1.“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2.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着怎样的作用?3.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4.分析“槛外长江空自流”的艺术特色?三、背诵全诗◆课后巩固◆1.试分析本首诗时空转换写景的特点。2.阅读杜甫的《登高》,与《滕王阁》比较。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比较两首诗歌风格上的不同。(2)比较两首诗歌在抒发情感上的不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诗歌的特点。2.理解《春夜别友人》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修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3.预习思考①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并划出疑难词句。②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鉴赏文字。③预习诗歌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整体感知自读诗歌,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二、鉴赏诗歌1.分析首联“吐”“对”使用上的妙处。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两句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情景?这两句诗表明了怎样的深意?“隐”“没”有何作用?3.试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4.总结陈子昂诗歌的特点。三、背诵全诗◆课后巩固◆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泪下?注: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郭槐、乐毅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贤人。为什么诗人却说“前不见古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怎样的境遇?(2)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2.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3.预习思考①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并划出疑难词句。②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鉴赏文字。③预习诗歌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整体感知自读诗歌,试着给诗歌划分层次。二、鉴赏诗歌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2.诗人如何从眼前之景过渡到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的?(找出过渡句)诗人想通过此句表达怎样的哲理?3.赏析加点字。(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有人说诗的后八句是承接上文,写思妇的哀愁,也有人说前面写思妇,这八句是写游子思乡,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为什么?三、背诵全诗◆课后巩固◆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2.诵读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结合张若虚、刘希夷的诗和你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找出此诗中与《春江花月夜》抒情方式相似的句子。代悲白头翁【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①,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②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③全盛红颜子④,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⑤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⑥池台开锦绣,将军⑦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⑧,三春⑨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⑩能几时?须臾⑩鹤发乱如丝。但⑩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注】①[颜色]指容貌。②[摧]被砍伐。③[寄言]传话。这里是奉劝的意思。④[红颜子]指年轻人。⑤[伊]他,他们。⑥[光禄]古代官职名,职掌宿卫侍从。⑦[将军]指东汉大将军梁冀。据《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大兴土木,建造府宅,“图以云气仙灵”。⑧[相识]指友人。⑨[三春]指初春、仲春、季春,即春季的三个月。⑩[宛转蛾眉]指女子描画的线条弯曲的眉毛,代指美女容貌。⑩[须臾]顷刻之间。⑩[但]只要。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解说★★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望月怀远【学习目标】1.了解张九龄诗歌创作的特点。2.鉴赏诗歌的经典用词。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2.思乡怀人诗古代文人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一)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二)情感类型: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1.月——思乡的代名词。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C、孤雁:孤独、思乡、思亲。4.鹧鸪——羁旅乡愁5.柳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B、“柳”多种于檐前
本文标题:唐诗宋词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