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
单选1*20=20多选2*5=10简述4*10=40论述2*15=30商业银行的产生早期银行是如何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当其不具备高利贷性质时,便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了。标志: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现代商业银行产生的途径:1)从高利贷银行转变过来2)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而成商业银行的功能(一)信用中介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二)支付中介商业银行作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货币保管、出纳和支付代理者,通过帐户上存款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基于储户存款,为储户兑付现款等,减少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扩大再生产。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种职能相互推进,构成商业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作。(二)信用创造商业银行把负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现时,专家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流通工具的创造,而不是资本的创造。(三)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满足可户要求,不但开拓金融服务领域,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如代发工资、提供信用证服务、代付其它费用、办理信用卡等。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商业银行的类型(按组织形式)1.总分行制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从总行行使经营管理职能的情况看,总分行制又可以分为管理处制和总行制两类。管理处制是指总部负责管理下属分支机构的业务活动,自身并不经营具体的银行对外业务。总行制是指总行除了负有管理和控制职责外,自身也经营具体的银行业务。其优点是:经营规模大,分工细,资金调度灵活,能够分散风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这种制度。2.单一银行制这是美国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之一。单一制也叫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的特点是地方性强,经营自主灵活,便于鼓励竞争,也可避免大银行吞并小银行,限制银行垄断;(3)控股公司制。控股公司是指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当所控制的银行只有一家时,为单—银行控股公司制;当控制的银行有两家或两家以上时,则为多家银行控股公司制。(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这些被控制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所有权却控制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手中,其业务和经营管理由这个人或这个集团决策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社会性社会性是指银行经营活动对增进社会利益所产生的影响。银行经营的社会性体现在各项业务之中;也体现在银行经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之中。二、安全性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三、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满足必要贷款的需求,即银行的支付能力注意:要区别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银行“资产流动性”这两个概念银行经营流动性体现在:银行的支付能力银行资产流动性仅仅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四、盈利性(一)概念:是指银行在经营中获取利润的水平和能力,是银行经营活动的目的和内在动力(二)意义:1、充实资本2、扩大经营3、增强信誉4、提高竞争能力。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途径一、增加收入的途径1.增加资产业务收入(1)增加利息收入①提高利率制约因素:利率管制环境中;利率市场化环境中。②扩大贷款规模制约因素:贷款能力——银行资金来源规模与结构贷款政策——由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制定贷款风险贷款需求。(2)扩大证券投资收入需要妥善处理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关系(3)合理调整资产结构一般地,提高高盈利资产比重,降低低盈利资产的比重2.扩大服务性业务收入二、减少支出的途径1.降低负债利息支出(1)降低利率水平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避免以提高利率水平作为扩大负债的手段(2)降低负债规模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与银行经营目标相联系的负债规模。(3)优化负债结构一般地,提高低成本负债的比重,降低高成本负债的比重2.降低非利息支出主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3、谨防事故、差错和其他损失银行资本的功能(职能)1.营业功能指银行主要用其自有资本金来购置房屋、设施,形成固定资产。这是银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2.保护功能指银行发生损失后,其资本金吸收损失,从而可以对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保护,减少存款人的损失这是银行资本最核心的功能。3.管理功能外部监管人(监管当局)通过规定法定最低资本比率,来进行风险约束和控制银行资产的随意扩张;银行管理者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本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进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银行资本的构成(一)会计意义上的银行资本构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银行资本的构成的规定1、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公司发行的股票,应按其面值作为股本。2、资本公积金3、盈余公积4、未分配利润。5、一般准备一般准备,是指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企业按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二)巴塞尔协议(Ⅰ)的资本构成1、核心资本(基础资本、一级资本)1)永久性股本金(1)已发行并全额实缴的普通股(2)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2)公开储备2、附属资本(二级资本)1)未公开储备未在公开的资产负债表中标明,但已反映在损益表上、并为银行的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如比利时、荷兰、瑞士、土耳其、英国等国2)重估储备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这种重估有两种形式:(1)对记入资产负债表上的银行自身房产的正式重估;(2)或者来自有隐蔽价值的资产的名义增值;这种隐蔽价值是由持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历史成本记价的证券而产生的。对其需打55%的折扣。3)一般准备金/一般呆帐准备金用于防备目前还不能确定的损失而提取的准备金。可以随时用以弥补未来不确定的任何损失。针对某项特别资产或已知损失所提的准备金不应包括在内。4)混合资本(债务/股本)工具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特性的工具。例如:银行发行的不可赎回的优先股(永久非累积优先股除外)、永久债券、强制性可转换债券等。5)长期次级债务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级所定期限最少5年期以上的次级债务工具和有期限的可购回优先股。什么是次级债务?商业银行发行的普通的、无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在最后的5年期里,每年累积折扣(或摊提)20%,以反映这些工具价值缩减的情况这类债务最多不能超过第一级资本的50%。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量方法资本——潜在损失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衡量采用制定最低资本标准的方法监管当局对资本的监测标准通常采用——资本/风险来源≥某百分比一、资本比率法1.资本/总存款(如10%)(1914年起-40年代,以美国为例,下同)是最早的衡量商业银行资本的方法。当时,人们发现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原因是无法应付存款户的提现,因此便规定资本必须至少达到存款总额的10%以上,以防止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这种方法曾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二战之前较为流行。优点:简单、明了。缺点:没有考虑到银行损失主要来之于资产2.资本/总资产(如7%)(1942-48年,与其它指标并存至今)优点:简单、明了,方便直观。考虑了银行资本与资产运用的风险之间的联系。缺点:忽略了资产组合风险的差异3.资本/风险资产(如20%~16.7%)(1948-52年)(风险资产=总资产-现金资产-同业拆借-政府证券)优点:考虑了资产组合的风险,便于操作。缺点:风险资产的划分过于粗略,对风险测算的精确度不高。4、超额资本比率超额资本=银行资本总额-普通股另一个计算方法:超额资本=银行资本-银行固定资产它反映了银行资本的流动性。二、风险分类比率法(纽约公式)纽约公式是在1950年代初期,由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设计的。根据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全部资产分作六类,并分别对每类资产规定了各自的资本要求比率。优点:对表内资产的风险划分比较精确缺点:没考虑表外资产的风险,没有统一的资本比率要求。三、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人们认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不应仅靠一种指标,而是要综合8个因素,进行考察。(1)经营管理水平;(2)资产的流动性;(3)收益状况和保留收益的历史情况;(4)存款结构潜在的不稳定性;(5)银行股东的特点和信誉;(6)银行费用承担;(7)营业过程的特征(营业程序的质量);(8)在竞争中满足现在和将来融资需求的能力。优点:对影响资本需要量的因素分析较为全面缺点:(1)具有明显的非数量性和非确定性,仅能做出资本量的大致估计;(2)分析繁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将综合分析法与资本风险资产比率法结合起来运用。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一)扩充资本——分子对策1、扩充核心资本核心资本的组成:股本、公开储备(各项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1)扩充股本(增发股票)2)增加公开储备(1)提高银行盈利水平提高各项收入水平(资产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降低成本(2)提高银行税后利润(合理的税负)——提高银行通过自我积累充实资本的能力。(3)合理确定股利分配政策2、补充附属资本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工具及其他创新性资本工具。(二)控制风险资产——分母对策1、从结构上: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权数资产比重2、从规模上:控制资产增长巴塞尔协议的发展一、巴塞尔协议Ⅱ(2004)鉴于1988年《协议》的局限性,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进而决定制定新资本协议2004年6月巴塞尔协议Ⅱ正式出台。2006年在十国集团实施。巴塞尔协议Ⅱ的目标促进安全稳健性(保持总体资本水平基本不变)促进公平竞争更全面地反映风险更敏感地反映风险重点放在“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ly-activebank),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部评级法(IRB法)协议Ⅱ提出了全方位银行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即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标准协议对银行资本构成和最低资本比率(8%)的要求不变,修改了资本充足率公式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2.监督检查: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3.市场监督,即市场纪律要求银行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二、巴塞尔协议Ⅲ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召开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宣布完全支持BCBS于2010年7月26日达成的共识,并提出更严格的资本要求。资本改革及流动性监管新标准是全球金融改革的核心。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峰会上批准BaselIII并发布最终定稿。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新资本协议的诸多不足——•在危机爆发时全球银行的整体资本质量不佳;•目前的监管体系尚未对杠杆率进行一致的监管;•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亲周期效应未引起足够重视;•强化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足等;BaselIII改革的对象是:•微观层面:银行本身以及监管,希望提高银行个体压力时期的稳定性•宏观层面:银行系统间的风险以及将风险放大的亲周期效应BaselIII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出新的全球资本标准及过渡期安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的BaselII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强调高质量的资本构成。•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并加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引入并更新整体杠杆比率•提出前瞻性的拨备、资本留
本文标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