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含山传统文化【县名由来】含山县历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县名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传统戏剧】1.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戏”、“小捣戏”。据老艺人追忆,在太平天国之前,已有倒七戏职业班在含山、巢县一带流动演出。2.徽昆:明末清初,运漕徽商云集,为繁荣市场,招徕顾客,常引进徽剧班(社)驻镇演唱。铜闸镇亦常有徽班演唱,剧目多为《打渔杀家》、《钓金龟》、《乌龙院》。3.含弓戏:流行于含山、和县、居巢、无为、当涂、芜湖等地。因发源于含山,源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故称“含弓”。发展为戏曲后改今称。1963年,含弓戏作为省新发掘的稀有剧种,赴省城合肥汇报演出。演出剧目以《刘二姑吵嫁》为代表,获广泛好评。【民间文艺】县境广大农村民间音乐流传年代久远。每逢农忙季节,民歌彼此应和,县内普遍流行的有:山歌、秧歌、劳动号子、门歌等。山歌主要流行于山区,多半是农民、樵夫、牧童在山间唱和,内容爱情色彩较浓,歌词粗犷朴实。建国后,翻身农民多采用山歌形式反映农村新变化,内容涉及生产、生活诸方面。秧歌插秧季节,田间青年男女互有唱和,富有情歌色彩,纯朴清新。在唱法上,富装饰音,字字拉长声调。一支短歌,要唱三、五分钟,音调抑扬顿挫,清脆悦耳,门歌亦名“锣鼓书”,与庐剧同流而早于庐剧。相传始于明代,流行于清末。建国前,穷汉沿街乞讨,用一只鼓、一个锣,鼓挂于胸口,锣以一手扣住置于鼓边,再用另一只手持小槌,打鼓、击锣,发出“咚咚呛”的节奏声。接着便开始以七字句,四句一段结构咏唱,分歌头、歌身、歌尾。中间还可反复添词加唱,挨段唱完,还加上三字体的尾声。建国后,门歌已是农村俱乐部保留节目。唱词多即兴创作,演唱现场发生的趣闻及好人好事,倍受群众欢迎。劳动号子在砍伐、打夯、拉磙、抬杠、背负、舂米、戽水等重体力劳动的集体操作过程中,人们经常唱歌为乐。多一领众和,即兴抒情,顺口成章,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其他如锣鼓、唢呐、小吹打在县内也较广泛。乡村逢婚嫁、丧仪、喜庆、祈祷、祭祀时,以这类形式表示庆贺、慰问、哀悼。大鼓书,在境内流行有200年之久。建国前,大集镇都设场开讲。乡村流动的鼓书艺人30多人,多于祠堂、民间空宅设场。内容有《七侠五义》、《火烧红莲寺》、《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彭公案》、《包公案》等。【民间传说】文化部门对县内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广泛搜集,汇成《含山县民间故事选》,集故事传说47篇,7.5万字。内容分历史故事、地名传说、生活故事、民间笑话等。各类故事,人物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富有生活气息。代表故事有《民间故事传说——小白龙祭母》等。【文物古迹】一、文物本县境内已发据有新石器时代大城墩遗址(仙踪)、凌滩遗址(长岗);已出土文物中列入全国文物分布图有50多处,馆藏实物200多件,被专家认定为国家保护文物三级以上10多件。馆藏文物有:观景图、船山条屏、铜戈、银果盒、月字石、组合玉环、青铜鼎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城墩古文化遗址及昭关、江淮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凌家滩文化遗址、太湖寺、接引庵、晋王城、万年桥。革命纪念地清溪白衣庵,位于清溪苍山,绿树成荫,桂木四合,四围有太湖山、驷山、宛山,又有清溪河环绕。白衣庵是新四军和党的地下活动联络点,半湖游击队、和含独立连宿营地,伤病员休养、医疗场所。二、古迹1.凌家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5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发掘出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由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可见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凌家滩遗址因其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被列为上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2.褒禅山: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处,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山中有华阳洞、褒禅寺和褒山大、小二塔等景,现寺、塔已毁,华阳洞犹存。3.昭关:位于县城北7.5公里处的小岘山之西,群山逶迤,两峰对峙,地势险要。《史记》载:楚平王时,伍子胥因父兄蒙谗被杀出逃,经过昭关,投奔吴国,即此地。4.华阳仙洞县城东北7公里,兰陵山趾有一洞,传说仙翁往来此间,故又名华阳仙洞,洞分天洞、碑洞、门洞、地洞。洞内环空径丈,左折如楼,石罅滴泉,淙淙可听,罅形狭长,石壁悬乳,类巧匠设施,屈曲数里,莫穷其际。山以上数里,有穴谓之后洞,宋王安石游处。5.白石洞位于县西南35公里白石山中。古时被道家称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一洞天,号琼秀长真洞。相传中古时彭祖于此修道成仙。唐商栖霞、北宋白玉蟾先后在此隐居。此洞总长约4公里,尽头为天河,洞内有幽深曲径,宽敞厅堂。
本文标题:十含山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8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