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半月谈2013年第15期
半月谈2013年第15期本期目录·热点声音[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专题报道]·雪域高原干群关系新赞歌在雪域高原大写服务·转作风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口碑,在群众心里——一位驻村干部日记摘编·服务寺院送保障·社区服务暖民心[权威访谈]·防汛抗洪的思路早该调整了[政治观察]·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警惕商业贿赂新动向·揭秘官场“风水情结”·部门晒三公三年走半步·一个煤矿社区的养老探索·南昌:啄木鸟在行动[怎样看经济形势]·利率市场化能否助力实体经济[经济纵横]·乘高铁,感受“高低错配”·基层政府如何扶持特色农业·小微企业过河才能项“大车”·洋粮进口喜忧几何·未雨绸缪后OE时代[我的“中国梦”]·乡镇干部:带领群众去追梦[军事天地]·中外交流拓展强军之路[百姓视点]·实习.求职路上一声叹息[谈天说地]·政策浪费何时休[在基层·干群关系新观察]·新泰市:架起干群连心桥·钦州:暖民心的临时党支部·一位镇党委书记的工作心得[环保企业行]·水域山:为沙漠添绿从沙漠淘金[校园话题]·怎么听话[百事咨询·读者之页]·翻新手机巧识别·城市排水防涝,公众等不起·莫让微博“惹祸”·怀念村前那条小河[对话]·从接访看作风[国际时事]·强势内阁能否帮日本重新崛起·从底特律困境看美国城市兴衰·巴以和谈艰难重启·半月大事[信息]·壮大提升旅游经济难忘安徽续写华章热点声音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与新任交流任职的公安厅局长进行集体谈话时要求——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面对各种诱惑,要把好理智关、情感关、廉政关,不受金钱所惑、不被美色所迷、不为权力所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人情、管得住小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一把手是关键。《人民日报》7月30日刊文指出——只要一把手带头,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带动全单位同志行动起来,再积久的沉疴,也能革除:再顽固的积弊,也能扭转。从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增速从当年14.2%逐步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5%。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8月1日说——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换挡阶段,换挡过程中不能失速。近日,连续发生多起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事件,再度增加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害公共安全的担忧。《人民日报》7月30日评论称,要防止精神病患者危害安全,应该跳出“加强管理”的窠臼,从政府、社区和家庭等多个方面入手,给予更多社会支持——解“精神病患之忧”,需“爱的方程式”。从“神仙”李一到“大师”王林,“神棍”层出不穷。个别官员甚至为神棍拓展人脉、积累资源,直接给“大师”批地拿项目,赠予官方头衔。新华社7月28日评论称——腐化的权力是孵化“大师”的抱窝母鸡。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近日表示,社会利益失衡和规则失效,导致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变异,出现了“狠化”的趋势。他提醒——社会“变狠”是当今社会严峻的问题。编辑:王鹏权郑明达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苏北因戾气暴发在商场砍人,因停车纠纷将幼童摔死,因上访不果向公交纵火……接接连连的个人暴力事件,一经报端、网络披露开来,便引发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情绪,也牵动起舆论对社会文明的深沉拷问。也许只是日常的偶然事件,也许只是媒体的集中曝光,但人们还是从弱势欺负弱势的凶狠和个体报复社会的恐怖中,感受到了世态人心的浮沉,观察到了社会矛盾的潜显。我们应当谴责并制止,所有的暴力都是对文明进步的悖谬,所有的仇恨都是对包容和谐的颠覆。同时,我们也当追问和求解,是什么在催生人性之恶?如何从源头祛除社会戾气?首先让人警醒的,是同样被媒体频频聚焦的行政暴力的蔓延和危害。尽管法治政府、行政文明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但是,人们还是不时看到身边发生的另一种乱象:有城管队执法,或围殴村民,或爆踩商户;有保安队截访,限上访者自由,向上访者施暴;有联防队治安,轻则伤人筋骨,重则夺人性命;更有那些强行征地拆迁逼人上高楼进社区的,引发了一次次平民拼命抗争,酿成了一场场群体冲突事件……当然,一些政府官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先自划清界限:他们都是不在编的临时工。可是,百姓都很明白:这些临时聘用人员毕竟都是政府的雇员,他们的这些举动.毕竟都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执法行为。而且,在矛盾冲突的善后中,这些政府官员展现出的也多是纵容包庇,百般推脱,竭力掩盖真相,甚至以维稳之名,动用强制力量高调介入,加剧冲突。这一切,与现代政治倡扬的法治政府、行政文明,与现代领导必具的群众观念、人文关怀,相去何其遥远?不能回避,政府行为自有其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示范效应,从而与民众情绪生成着无形的传导和互动、撞击和强化,负面的甚至产生以暴易暴的社会冲动。往深处延伸,我们则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流失和追寻。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近年来广大民众最强烈的呼声。收入不公,让弱势群体倍感生活压力的沉重,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已接连敲响“中等收入陷阱”的警钟。更为显眼的是财富不公。看一看网络拳报的那些官场上的“房叔”“房姨”“房姐”,坐拥几十套房产的财富神话如何能轻易制造出来?再看一看许多乡村,土地被政府强行低价征占、被资本强势集中流转,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被何人侵夺?更深层的则是权利不公。在制度的缝隙中,在政策的扭曲中,权力的寻租与资本的依傍相链接,垄断更多的发展资源,占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攫取更多的发展红利。利益的多元,社会的层化,给底层民众带来的,不仅有制度性的分配不公,而且有等级化的人格歧视。一些自恃“有身份”的特权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一些标榜“有身价”的暴发户气粗如牛,肆无忌惮,不时还冒出一些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雷人雷语,那种野蛮的专横和赤裸的炫耀咄咄逼人。当底层民众的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存发展的无力感、对人生梦想的挫败感和对尊严体面的羞辱感,任何一点新的伤害,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草。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理性原则扣道义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的生活意义。从系列极端事件的发生中,我们还体验了国民心性的演变和底线伦理的挑战。在社会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在百姓共同沉溺的文化期待中,个人暴力和社会戾气,已经获有了它生长的激励和文化的因子。先听听家长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日常教育,不少是凡事既不能忍让、更不能吃亏的谆谆告诫:再翻翻书摊上成功学励志学的经验秘诀,不乏狼性文化、厚黑之道的特别推崇:还有引发社会争议的黑暗童话热中的经典颠覆,时兴恐怖、丑陋的人物形象,渲染阴暗、残酷的故事结局。儿童需要鲜亮多彩的世界和美好光明的向往,社会需要惩恶扬善的激励和理性文明的建设。可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张扬的又是什么,播种的又是什么?当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放开闸门,让私利无限膨胀,物欲恣意横流,当市场经济的潮水急速漫过社会生活的堤坝,优胜劣汰的竞争无情演变弱肉强食的互残,当一个社会纵容恶行、播种仇恨和张扬暴力,或庸常或极端的人性之恶冲决了心理的障碍和道德的禁忌,公然招摇过市,自我标榜,当文明不能行其道,正义不能彰其本,原子化、陌生化和丛林化成为生活的现实,道德的危机、社会的溃败也就行之不远了。我们需要重建社会,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所幸的是,我们的心灵中,依然有公平正义的坚守和捍卫;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道德良知的呼唤和践行。许许多多的“最美”人物,正在用自己默默的努力和平凡的奋争感动着周围,感动着中国,用他们点点滴滴的日常之善,丝丝缕缕的人性之美,在燃烧人们向善而生的意愿,在激发人们永不停息的前行。希望就在这里升腾,力量就在这里凝聚。呵护这种希望,壮大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改革制度,就能改变社会,也就能改善我们自己。雪域高原干群关系新赞歌在雪域高原大写服务编者按:半月谈记者近日深入西藏的乡村、社区、寺院等地,围绕西藏自治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展开采访调研。这组稿件生动地展现了西藏自治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自治区实际,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群众上门服务的生动实践,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干群关系的赞歌。本刊记者王恒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地处祖国边疆的西藏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推向纵深的路径和保障机制。西藏自治区在大局最需要的地方着力,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不断将“浮”在机关的干部派到基层去,派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去,并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使干部们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贴身为群众服务,为工作大局服务。大写的服务——成为诠释西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亮眼的关键词。西藏地广人稀,有的乡镇面积相当于内地几个县的面积,而干部只有10多人,这就难免出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了4万多名干部,跋山涉水入驻全自治区5459个村庄居委会,同时拿出专项资金,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和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实际问题。西藏寺庙多,僧尼多,服务保障难度大,部分僧尼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为此,西藏选派近1.4万名懂宗教政策,服务意识强的干部进驻寺庙,建立服务机构和班子。工作人员为僧尼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修房舍,修路通水,解决僧人们的家庭困难,让僧人们感受温暖,后顾无忧,静心修行。西藏旅游资源独特,游客多、流动人口也多,但服务设施和机构欠缺,为此自治区将警力下沉,在人口集中地建成了698个便民警务站,服务居民,服务游客,震慑犯罪。如今,从繁华的拉萨到偏远的古寺,从交通便利的城镇到道路难行的墨脱,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到雅鲁藏布江畔,从藏北草原到藏东林区,“凡是有居民活动的地方,都有我们的干部”。4万多名干部抛家舍业,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同行下乡的比比皆是。他们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发扬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的精神,爬雪山,过险关,来到群众身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群众分忧解难。一系列创新性服务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干部作风在转变,群众切实得实惠。今日西藏,正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转作风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本刊记者王恒涛罗布次仁文涛西藏以干部转作风为突破口,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抓手,以干部驻村人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探索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科学路径。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走,到群众中去雪域高原,地广人稀。稳定与发展的重任使西藏干部在转作风方面先行一步。2011年10月,西藏首批派出2万多名干部进驻自治区5451个村,在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深入开展一场为期3年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昌都地区发改委副主任索朗扎西驻村已一年,他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工作队驻村后办的第一件事——重修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入村小道。几年前,这条路因难以解决占地、砍伐经济林木产生的补偿问题,公路修到了村头,就无法再修下去。驻村后索朗扎西和队友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了修好这条路,他们努力争取到65万元修路资金和80万元的村容整治资金,在赢得群众信任后,他们带领群众一起来修路。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索朗扎西说:“驻村后最大的感受是,做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就是要多了解群众的期盼、需要和意愿,多为群众办实事。”昌都地区纪委干部陈烈,是一名1959年进藏汉族干部的后代,父辈的熏陶、30多年的在藏基层历练,使他对群众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说:“干部驻村活动抓住了对待人民群众态度这个根本问题,通过驻村活动端正了党风,锻炼了队伍,改善了党群于群关系,意义深远。”“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干部下乡活动,干部把驻村当探亲、视群众为亲人,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锤炼自己,服务人民,用真溅、汗水,乃至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事多年民政
本文标题:半月谈2013年第15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9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