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2007年:整顿吏治是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12—1412.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A隋文帝B唐玄宗C明太祖D乾隆帝1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饿腐化堕落分子。图4反映的运动的作用不包括A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B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C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D纠正了官僚主义作风“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优乐。”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回答15---18题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16.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17.图5所示票证曾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18.“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兴办公共工程B发展军事工业C整农业生产D加紧殖民掠夺19.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与这一情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普奥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C普法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下列有关德国影响欧洲局势的表述,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一战”中德国的盟国包括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B.德国在希特勒成为元首后退出可国际联盟C.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割占了捷克斯洛伐克D.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欧洲战场已无力全面进攻21.图6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德国人意味着A.欧洲将从此出现和平局面B.德意志民族即将再度统一C.东西德经济差距将会迅速缩小D.影像德国分裂的苏联即将解题22.“好男儿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大船扯的宽。哪怕飞机丢站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在A.1931B.1936C.1938D.193923.图7表现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37.(32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回答:(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3分)(2)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4分)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4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3分)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3分)(4)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2分)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3分)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4分)(5)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题。(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2分)39.(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三材料四表3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表4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材料五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撰写的工业化发挖掘人家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材料三中图14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参照图15、16、17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3分)(5)根据材料四、五,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参考答案:12.A13.C14.C15.B16.D17D18.A19.C20.D21.B22.C23.B37.(1)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意义: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的进程。(2)趋向: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影响:使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3)侧重点:儒家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主张: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4)变化:从终是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5)有具体时间或者事物的表述;有创新性。39、(4)体现: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作用: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助于新中国培养人才。(5)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原因: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6)经济现象:①中俄、中韩贸易额都有增长,但增幅差异较大。②中俄、中韩贸易产品结构不同,但都存在互补性。③中俄、中韩都是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发展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②有利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化资源配置。③有利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劳动④有利于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2008年:一、选择题: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1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17.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18-20题,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C.投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23.图6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A.宣布决不再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C.郭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12C13A14D15A16C17D18D19B20C21A22B23B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材料三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年份棉纱棉织品19137253710988219146709111116819156841580885191663977727051917665019344919185557395807材料四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3)根
本文标题:四川省近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9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