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及课时备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与课时备课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组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体裁多样,有小说、书信、诗歌,这些课文表现了儿童在战争中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强调了儿童如何在战争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生命。这是编者价值观的一种改变。在第五组,我们专门编写的一个专题“热爱生命”,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这组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组课文篇幅比较长,可以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二、教学建议《夜莺的歌声》,课文对话较多,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孩子说的话哪些含着一定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这些句子表达出孩子怎样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文后泡泡中的思考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演课本剧,费时较多,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小英雄雨来》,课文很长,可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复述课文。阅读时间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可以自己先默读一遍,看看需要多长时间。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通读课文,再说说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机智、勇敢能否体会出来),看看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再练习复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后“思考练习题”提示的重点句子,可结合当前的伊拉克战争等具体事例来理解。课前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了解的有关“联合国”“联合国维和部队”“蓝盔”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可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几处“这究竟是为什么”的不同语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是本组内容的补充。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有能力的还可以背诵下来。口语交际:《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可以提前布置,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新闻。教师可以提示搜集信息的方法,如,阅读报刊,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等。习作:看图作文,这是一幅真实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景。再展开想象,那个孩子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我的发现:体会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用词造句褒贬的不同感情色彩。这学期有关“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前面的课文已不断进行训练。三、教学课时安排:13-15课时四、学习目标: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一部分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3、理解本单元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4、会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5、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6、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7、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8、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9、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切实把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本组训练的重点。六、教学切入点: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3.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七、教学创新点: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八、教学疑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九、教学准备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十、教学练点:1、观看一部关于儿童英雄的影片,完成观后感。2、讲一个革命英雄故事。3、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备课《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3.理解重点句:(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二)难点“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三)解决办法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通过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二)听录音,朗读训练。(三)前后位、同位讨论。(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五)质疑问难。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3.加强朗读。(二)整体感知先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知识。《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三)目标完成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正音:削xiāo空kòng塞sāi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搭拉:向下垂。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2)简介时代背景。播放资料和图片: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5.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课本剧排练。(2)抄写课后生字。第二课时(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二)阅读第二段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三)指读第三段,讨论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四)默读第四段,思考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六)总结扩展1.说一说: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写一写: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六、布置作业1.标出德国军官的神态动作,2.写出小夜莺的心里话。板书设计:吸引敌人14夜莺的歌声麻痹敌人传递情报︱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小说,引导学生感悟小说题材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对于人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感悟人物鲜明的特点。《14小英雄雨来》教学要求一、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二、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课前准备一、抗日根据地地图。晋察冀边区抗战的相关资料。二、生字新词卡片。三、《小英雄雨来》视频短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默读课文。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门槛——什么叫门槛?(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你们查过字典吗?(晌午就是中午。)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趔趄(liè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一)默读第一段。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读读芦花村的景色。“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
本文标题: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及课时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0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