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电影史1——法国电影.ppt
法国电影李嘉电影的诞生路易·卢米埃尔:他的影片是“一种可以重现生活的机器”。乔治·梅里爱:他表现的“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于技术的应用。“百代公司”:电影工业化。“法国艺术电影”:决定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中来;“在著名的戏剧中用著名的演员”。卢米埃尔兄弟卢米埃尔兄弟是巴黎著名的摄影师。是电影的首创者和奠基者。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中,用“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他们所有的影片都属于单镜头影片,都是生活的再现,富有最强烈的现实性,是世界电影史上记录片的开端,也是无声喜剧片的先驱。有名的《水浇园丁》是一部蕴含着噱头的、萌芽状态的喜剧片”影片取材于一套连环画,规模很小但包含着许多的喜剧因素,是“后来出现的一切喜剧片的胚胎和原型”卢米埃尔兄弟影片的特点(开创性)1、首先,他们在单一的生活景致中发现了一种动人的情趣,使当时的灰色银幕光彩照人。2、他们表现出高超的摄影技巧和优雅的审美趣味。《火车进站》这部影片中,物体与人物时远时近,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这恰恰是我们今天通常使用的“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即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下来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体。3、他们还无意识的对蒙太奇进行了尝试。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乔治,梅里爱曾是卢米埃尔影片的第一批惊奇的观众。这位巴黎制造商的儿子,擅长绘画、喜欢魔术,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他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及景或幕的划分等等,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最著名的影片《月球旅行记》《月球旅行记》《月球旅行记》,是梅里爱艺术创作中登峰造极之作。影片描述了天文学家到月球探险的过程:自命不见的天文学家们开会决定到月球去旅行,他们钻进了一颗炮弹中,由天使般的少女们把他们发射到太空,炮弹在月球上着陆登月成功,月球上火山爆发,大雪飞舞气候无常,睡梦中身边出现了各种星座,月球人发现地球人愤然追赶,探险家们乘炮弹返回地球,手持着降落伞落人海中,最后大家又出现在一次聚会中。全片分30场,共15分钟。梅里爱几乎调动了他所有的艺术手段制作了这部影片,并亲手绘制了广告招贴画。此片在法国、美国和欧洲大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萨杜尔形容梅里爱的影片说梅里爱“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梅里爱就这样将科学与魔术、现实与幻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梅里爱电影的开创性体现在大量使用电影的特技摄影,将电影编程技术手段的集中,它并不重视内容本身,开创了技术电影的先驱。创造了戏剧式电影,先拍成舞台剧,再用摄影机拍摄下来,没有任何实景拍摄,是现代戏曲影片的先驱。(情节发展、舞台、幕景、舞台机械装置、演技不重面部重动作类似哑剧,模仿舞台剧的开场和闭幕)小结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便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缅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梅里爱表现“银幕戏剧”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卢米埃尔可称之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法国印象派和先锋派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1928年贯穿于整个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倾慕于美国电影中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气势,卓别林影片的细腻情感,以及瑞典电影对大自然的情怀,从中激发了他振兴法国电影的热情。代表作品:《狂热》(1921年)、《流浪女》(1922年)。印象派最初的代表作品是谢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年)。《西班牙节日》以异国情调作为背景,描写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最后相互残杀致死。杜拉克的另一个成就是进行具有先锋派精神的创作:1.《贝壳与僧侣》(1927年)被看作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2.抽象主义电影:《957号唱片》(1928年,根据肖邦的音乐创作),《阿拉伯花市》(1929年,根据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法国先锋派更早前的杰作是立体派画家费尔南·莱谢尔的《机器舞蹈》(1923年)。《机器舞蹈》将日常生活中自然运动的物象,如:钟摆、女孩儿荡秋千、上楼梯的妇女和活动的木马等,同以电影手段使之运动起来的机器零件、橱窗模特儿的腿、商店里的日用品,以及招贴画和报纸的标题等造型物体加以并列,形成了一幕富有电影化运动效果的——机器舞蹈。对于电影视觉节奏的实验,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无疑是在探索着电影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印象派中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阿贝尔·冈斯,代表作品:车轮(1923)、拿破仑传(1927)。《车轮》中采用了叠印的效果,将女孩儿的面孔与火车的水蒸汽叠在一起。《车轮》以节奏暗示每一时刻所“感觉到的”节奏体验,对视觉节奏的追求使影片获得了独特的造型美和音乐美,为电影默片的表现形式创造了更为诗意的视觉效果。在《拿破仑传》中,冈斯将“轻便式”摄影机绑在一匹奔跑的马上,拍摄了在科西嘉岛上追赶拿破仑逃跑的场面,而后又将摄影机放在潜水箱中从悬崖上抛入海中,以获得拿破仑跳海时的视点。冈斯还创造了发射出去的“炮弹的视点”和投掷空中的“雪球的视点”。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和实验精神。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雷内·克莱尔是法国印象派培养出来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理论家。雷内·克莱尔的第一部影片《沉睡的巴黎》(1924)已经显露出不俗的艺术才华,这部影片是先锋派电影的重要标志。影片描写了一个疯癫的科学家,用一种魔光使巴黎陷于沉睡状态。这部以有限资金在露天拍成的影片,以独特的想象力和轻松的讽刺手法,描绘了八个人物生活在死寂的巴黎的情况。影片画面拍得非常美丽,艾菲尔铁塔可以说此片的真正主人公。第二部影片《幕间休息》(1924)为他确立了国际声誉,这是一部“荒唐的”先锋派杰作。有声电影初期他导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1930年)、《百万法郎》(1931年)、《自由属于我们》(1932年)和《七月十四日》(1933年),被称作他在这一时期的“四部曲”。《巴黎屋檐下》在德国、美国、日本,甚至整个欧洲都受到了欢迎。影片尽可能地少使用对白,一切思想和含义都在人物的动作、眼神和歌曲中完成。这并不意味着他还停留在默片的视觉观念中,看过《巴黎屋檐下》的人,绝对不会否认那是一部真正的有声片。他只是就对白的使用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自由属于我们》仍然是克莱尔这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品,影片表现了两个越狱犯,一个因一笔不义之财而成为了工厂主,而另一个则成为了这家工厂的一名工人。新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们两人真正地获得自由,反而却陷入了新的类似监狱的生活之中。这部影片始终不渝地探讨着片名的“自由”两个宇,这部影片的喜剧风格,最终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传送带的那场戏,就是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启发。克莱尔的喜剧形式同样具有讽刺意义,他那工厂象监狱,监狱象工厂的讽喻,无疑涉及了社会问题。克莱尔在1935年后,离开法国,先后到英国和美国工作,创作进入低谷。克莱尔于1946年返回法国,《魔鬼之美》(1950年)被认为是他后期作品中的一部杰作。196O年以后,克莱尔被接纳为法兰西院士,这是第一个以电影艺术家资格获选的人。法兰西学院在接受他为院士时说:“他不缺少任何荣誉,而我们的荣誉中却缺少他!”诗意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先驱人物是让·维果。他于1930年导演的那部社会纪录片《尼斯景象》,是“先锋派末期强有力的作品”。影片中“尼斯那些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的大大小小的食利者,上流社会那种穷奢极侈的生活,狂欢节华丽花车的游行,同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尼斯旧城的贫民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他在2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给法国30年代的是另外两部杰作:1932年的《操行零分》和1934年的《驳船阿塔郎特号》。《零分操行》是他导演的自传体影片,作品表现的是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的一段生活。它甚至不是现实的,但体现了诗意的思想。表面上看那是一群不好管教的孩子们的胡闹,但其深刻的背景则是寄宿学校对人性的压抑。影片以经济萧条的生活现实为背景,抑郁寡欢的孩子们在阴暗的宿舍里怨恨自己的童年。最后,他们造反了,他们要去战胜大人——穿着白衬衫的小学生,把枕头抛向空中,羽毛飞舞。这段淋漓尽致地宣泄,把孩子们内心的积怨释放出来。这一“枕头大战”以高速摄影的绝妙处理,突出孩子们的心理和强烈的动作,造成了一种罕见的形式美和一种诗意的美,将影片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由于这一段落创造出的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驳船阿塔郎特号》比《零分操行》更具有诗意,也更现实主义得多。影片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驳船上的生活,那个年轻的妻子曾因很快地厌倦了那种陪伴着丈夫的驳船生活,而途中上岸去了巴黎之后,又在半自觉、半寻找的状态中回到驳船上,两人重归于好。片中也有一段高速摄影的处理,那个驳船的男主人在运河的波纹中,似乎看到了他那失踪妻子的面容,他跳下水去寻找,这时一段水下的高速摄影,的确是一段极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是一种浪漫、狂热的爱情表现。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诗意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时期,大致从1934年到1939年将近6年的时间。由于这一期间大量影片的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描写了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悲惨境遇,故而又得名“黑色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让·雷诺阿、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和叙利恩·杜威维尔。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他是以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投身到电影事业的。1931年的《猖妇》(《母狗》)使他获得偶然成功,成为他电影生涯的转折点。《母狗》表现的是一个年愈半百的诚实职员由于爱上了一个娟妓,而那娟妓既和他相好,又与城市里的流氓保持着关系,最终使者职员身败名裂的故事。影片以巴黎街头和男女主人公的家庭为主要场景,叙事空间影调黑暗、气氛浓重。这种对于故事地点、环境所进行的描写,以及演员的杰出表演,标志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道路的开始。1934年,雷诺阿导演了“对意大利电影有过重大影响并预示了新现实主义”的《托尼》。“从《托尼》起,雷诺阿便系统地运用了使整个电影文法得到革新的景深镜头”。而美国电影只是到了1941年《公民凯恩》的问世后,才开始突破了传统电影剪辑的方式。正是在此意义上,罗贝托·罗西里尼、德.西卡尊他为先驱。《托尼》一片同时标志着雷诺阿独立制片的开始。他为经济和具有美学价值的电影开辟了道路,实现了电影生产制度所不允许的,然而,却是观众所期待的影片。雷诺阿最重要的两部影片是:1938年的《大幻灭》和1939年的《游戏规则》。《大幻灭》是一部充满和平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品,是对于世纪初欧洲历史所进行的微观的研究——尽管战争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冲突,但同阶级的人是会互相谅解的”。《大幻灭》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雷诺阿在影片中谈化情节的处理,使他的作品趋于纪录,形成了写实主义的风格。《大幻灭》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影片中声音的处理:德、法、英、俄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使语言本身的冲突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音乐起到了主
本文标题:电影史1——法国电影.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2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