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制度最深刻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B.废除井田制C.统一度量衡D.“燔诗书明法令”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3.《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4.《战国策·秦策一》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材料中“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A.商鞅变法得到秦国各阶层的拥护B.“商君之法”在秦国已深人民心C.商鞅变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最多D.商鞅的地位超过了秦王5.“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7.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当时农村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是:①奖励军功②奖励耕织③重农抑商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抑商末,奖励耕织9.“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0.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11.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D.正式废除井田制12.齐国的“相地而衰征”与鲁国“初税亩”的共同本质是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承认了土地私有制C.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D.赋税有了统一的标准13.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推行县制D.连坐制1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背景有: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铁器、牛耕得以推广使用③争霸战争激烈④世卿世禄制已不利于社会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5、对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①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②“相地而衰征”:③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④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属于历史史料②属于历史叙述B.①属于历史史料④属于历史评价C.②属于历史叙述③属于史料解释D.③属于史料解释④属于历史评价16、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A.都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进行的改革B.都规定了私田的合法性C.都触及到了上层建筑领域D.都没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17、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D、奖励耕织18、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1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项规定不利于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促进工商业的发展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2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B.明确废除了井田制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宗法分封制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21.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22.《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民……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D.焚烧诗书23.据《战国策·秦策三》记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年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文中所说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和秦朝建立后采取的经济措施中相对应的是A.建立皇帝制度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和车轨D.开垦土地和休兵24.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①铁家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应用②出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土地日益私有化④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材料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史记张仪列传》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句)(2)材料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说明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单元答案1---5BADBD6—10ABACB11—15CBCBD16—20ADACD21—25DCBCA36.(1)赞扬态度。(1分)(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2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专制政策。(2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2分)37(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2分)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2分)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2分)38(1)按军功赏罚,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制;统一度量衡;实行什伍连坐制。(2)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变法触动了旧贵州的利益,受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改革总会受旧势力的阻挠与反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布满荆棘;改革者要有大无畏的精神与勇气。
本文标题:单元二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3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