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2011-03-1020:06:52)转载▼标签: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育分类:教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郑州市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王伟华【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8、109页。处理练习十九第1、3、4、6题及有关的练习。【课程标准】《单式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发展统计意识。”【内容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统计这一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的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及用途;基本掌握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易于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并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培养统计观念。【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价值体验。2.学生结合实例,能够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并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预测。3.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初步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4.学生通过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取一些数据信息,并能简单读出折线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事实和趋势。【评价设计】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3、选择性反应评价:运用检测样题检测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掌握情况。【评价题目】目标1:通过课堂上提问达成;目标2: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检测样题第1、2题达成;目标3:通过课堂上提问,检测样题第3题达成。目标4:通过课堂上提问,课外延伸题目达成。【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情景引入迁移感知课件出示数据。4月7日:15℃;4月8日:15℃;4月9日:10℃;4月10日:15℃;4月11日:13℃;4月12日:17℃;4月13日:18℃。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郑州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问题一: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中国天气”网站去看一看吧!登陆“中国天气”网页,查看郑州的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谈话: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出示网页中反映郑州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问题二: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郑州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中国天气”,据“郑州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郑州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9日最高气温为10摄氏度,13日最高温度仅为18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上升达8度。从4月14日起,天气转阴,气温再度下降。“中国天气”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问题三:从折线统计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时间预设】5分钟1、学生回顾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和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阐述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好处,学生汇报,互相评价。2、学生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情境延续读图感悟1.读懂图意。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问题三: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提问:表示4月7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8日呢?2.数据分析。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出示问题:(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3.小结。问题四: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时间预设】1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2、学生通过读图、解决问题,了解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联系生活再度感悟1.出示本周郑州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图略。)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谈话:如果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问题五: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时间预设】5分钟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其他折线统计图的收集、了解、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结合活动动手制图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1.制作统计图。问题六: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调查自己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2.数据分析。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时间预设】10分钟1、学生尝试画图,分析、预测数据,独立完成题目。2、学生互评,听取他人回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1.出示检测样题1:郑州市2005-2010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畅通郑州文明出行)2.出示检测样题2:郑州市2005-2010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长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3.检测样题3: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己从0至10岁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己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出示:中国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表(略)。谈话:和标准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1、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组织全班交流。2、教师讲解,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和不足之处。后,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时间预设】8分钟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有哪些?2、学生还有哪些困惑?【时间预设】2分钟课后作业课本P88,第1、3、4、6题分享:
本文标题:单式折线统计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3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