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南京市鼓楼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1/8鼓楼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2015.11(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7分)1.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0分)(1)妇姑荷箪食,。(白居易《观刈麦》)(2)更深月色半人家,。(刘方平《月夜》)(3),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4),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5)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6),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7)诗与酒颇有渊源。(a)“,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中,酒有悲凉意;(b)“。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有豪壮气;(c)“,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中,酒有报国情……请再写出一联与“酒”有关的诗句(d),。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全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诘.难——拮.据阴晦.——教诲.B.颧.骨——獾.猪田圃.——杜甫.C.喑.哑——幽暗.呐.喊——枘.凿D.抽噎.——扶掖.丝缕.——褴褛.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汲取嬉闹旁鹜红妆素裹B.喧嚷鄙夷灵柩怒不可遏C.诓骗萧索恣雎格尽职守D.凌架妖娆亵渎重蹈覆澈班级开展以“书信传情”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与。(13分)【书信解码】材料一:古代书信的名称多种多样,除了称“书”之外,还有书简、尺牍、尺素等别称。这些名称很有意思,值得玩味。名称由来书简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也作书信的代称。尺牍“牍”,写字用的木片。古代官府规定,民间只准用一尺长的“简”或“牍”作书信用物,又称“尺牍”。尺素一尺的白绸,用来写信,古称书信为尺素。材料二:10月9日是世界邮政日,记者从市邮政公司了解到,现在全市揽收的所有信件中,私人信件占的比例已经不足10%。上午,记者跟随市邮政公司的业务员连续打开了三个邮筒收取信件。其中一个邮筒里有十来封信,但有一半是同一个人寄的,还有一个邮筒有三四封信,另外一个邮筒就只有一封信。材料三:漫画《家书》2/8材料四: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书信一直是人们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纸张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寄信与收信的过程给人一种企盼,落笔成文有更多的斟酌,一笔一画,纸墨飘香,透着亲切温情。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短信、视频等交际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尤其是青年人更喜欢以简便而有创意、有情趣的方式进行交流。4.阅读材料一,写出你对这几个书信名称由来的探究结果。(2分)5.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6.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保留手写纸质书信是否还有必要?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分)【书信阅读】亲爱的孩子:昨天接一月十日来信,和另外一包节目单,高兴得很。第一,你心情转好了,第二,一个月你来两封信,已经是十个多月没有的事了。只担心一件,一天十二小时的工作对身心压力太重。我明白你说的“十二小时绝对必要”的话,但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倘使你在十一十二两月中不是常常烦恼,每天保持六七小时的经常练琴,我断定你现在就没有一天练十二小时的“必要”。你说是不是?从这个经验中应得出一个教训:以后即使心情有波动,工作也不能松弛。平日练八小时的,在心绪不好时减成六七小时,那是可以原谅的,也不至于妨碍整个学习进展。超过这个尺寸,到后来势必要加紧突击,影响身心健康。孩子,千万记住:下不为例!何况工作是驱除烦恼最有效的灵药!我()一上桌子,什么苦闷()都会暂时忘掉。——节选自《傅雷家书》7.阅读上文,回答问题。(1)括号内填入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________________。(2分)(2)《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上文是如何体现傅雷的良苦用心的?(提示:从书信内容或表达技巧来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完《傅雷家书》,圆圆写下这样的感想:“博古通今艺术论,呕心沥血教子篇。”请用规范的正楷或行楷字将圆圆的感想抄写在下面的方格中。(3分)二、阅读(43分)(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浣溪沙秦观3/8漠漠轻寒上小楼。晓①阴无赖似穷秋②。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注释】①晓:早晨。②穷秋:深秋。9.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缥缈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________(季节)清晨的所见所感。(1分)1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3分)(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秦攻赵,平原君①使.人请救于魏。信陵君发兵至邯郸②城下,秦兵罢。虞卿③为平原君请益.地,谓.赵王曰:“夫不斗一卒,不顿④一戟,而解二国之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赵王曰:“善。”将益之地。公孙龙⑤闻之,见平原君曰:“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⑥,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曰:“谨受命。”乃不受封。(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注释】①平原君:赵国人,赵王的叔叔,时任相国。也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夫。②邯郸:赵国都城。③虞卿:赵国人,战国名士。④顿:通“钝”,不锋利。⑤公孙龙:赵国人,哲学家,平原君门客。⑥右:上。1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使.人请救于魏()(2)请益.地()(3)谓.赵王曰()(4)以亲故.()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2分)A.而君为.相国者士卒多为.用者B.而封以.东武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多在君之.右时人莫之.许也D.乃.不受封凡三往,乃.见13.按要求答题。(4分)(1)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1分)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2)翻译句子。(3分)夫不斗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之患者,平原君之力也。14.公孙龙为什么劝平原君不要接受封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旁若无人梁实秋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的静坐着看电影的时4/8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的在那里发抖。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止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这些“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的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使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因此,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选自梁实秋《雅舍小品》,有删改)1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4分)16.文章开头,作者为何要细致地描绘看电影时“不愉快的经验”?(3分)17.梁实秋先生作品语言生动、幽默,而且蕴含辛辣的讽刺。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3分)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18.文中选用叔本华的寓言有何用意?(3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等你三分钟5/8侯拥华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有一句口头禅:等你三分钟。每次父亲说完,儿子都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他斜瞥着眼,剜父亲一眼,气哼哼地说,老爸,就等三分钟,五分钟不行吗?父亲听了,先皱皱眉头,然后微笑着,很坚决地摇了摇头。开始的时候,儿子把父亲这句话当作耳边风,后来就知道不行了。有一次,父亲到学校接儿子放学回家,儿子下楼后发现作业本忘拿了,转身上楼去取。父亲望着儿子慢吞吞的背影高声喊:“等你三分钟,快点下来啊!”儿子并不理会,还是慢吞吞的。等儿子再次出现在楼下的时候,父亲已经不见了。儿子蹲下身子号啕大哭。从此,儿子开始把父亲的那句口头禅当作金科玉律....,严加遵守。父亲自己也知道,这样要求有些苛刻,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他仍然坚持这样做。儿子始终不理解父亲,他总想知道“只等三分钟”的原因,可男人始终笑而不答。没事儿的时候,儿子总是偷偷琢磨老爸那句口头禅的深意,他隐约觉得,这句话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故事。儿子十八岁那年,有一天,父亲告诉儿子要带他坐火车远行。儿子听了欣喜若狂。那天,火车来到一个偏僻小镇。下了火车,在一个小站的入口处,望着轰然驶去的火车,父亲对儿子深情地讲述起来。四十年前,一个男孩随父亲坐火车去远方看亲戚。火车开到中途,男孩忽然想上大号。父亲皱着眉头用手指了指火车上的卫生间,对他说,去那里解决就行。可男孩蹲在那里半个小时,愣是没拉出来。父亲知道儿子在野地里拉习惯了,只好说:“你忍一忍,火车10分钟到站,下车解决吧。”十分钟后,火车果然在一个小站停了下来,那个小站特别偏僻,只停五分钟。火车一停,几名背着大包的旅客就排在车门口,拼命往上挤。父亲着急得直瞪眼,男孩又嚷着说自己憋不住了。情急之下,父亲抱着他从车窗口递了出去,冲他大声说:“火车只停五分钟,我等你三分钟,拉完了赶快回来!”那一刻,男孩早已憋不住了,哪还顾得上答应,脚一着地就飞快地跑下铁道,闪身钻进玉米地。刚脱下裤子,男孩不自觉地回望了一眼,结果看见车窗口一个陌生的男人正咧着嘴冲他笑。男孩的脸腾地红了,提上裤子,拼命往玉米地深处钻。男孩一边跑,一边听见父亲断断续续的喊声:“别跑太远,别跑了……”那天,他跑了很远才停下来,转回头,发现看不见一个人影了,才又蹲下身子。就在这时,一声长长的火车鸣笛声从远方传来,然后就是火车“咔嚓、咔嚓”的奔跑声—火车已经出发了。“爸爸,等我,爸爸,等我……”男孩急得哭喊起来,可是,他始终听不到父亲的回应——那一刻,父亲的呼喊声被火车震耳欲聋的奔跑声淹没了。那时,天色已晚。男孩沿着铁路跑了又跑,又饥又困,在路边睡着了。醒来时,男孩发现自己已经被当地的一户人家收养。十五岁那年,他按照童年的模糊记忆,偷偷跑出来,坐上一列火车去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一下火车,他就傻眼了——他不知道该去哪里。那次,他灰溜溜地坐火车原路返回。二十岁那年,他利用大学整个暑假的时间重新出发,经过一番周折,终
本文标题:南京市鼓楼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6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