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南医大-毒理学基础试题重点总论-分论
以下都是老师上课的重点,黄色为名词解释和问答论述题常考点,分论的考点多数出现在单选、多选、判断题里,注意红色提示2012级预防医学考试内容:名词解释:1、(药物的)安全范围2、accumulation3、ultimatetoxicant4、metabolicactivation5、developmentaltoxicity问答:1、安全性限值一般是如何获得的?2、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3、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的入选原则4、影响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因素论述:1、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2、化学致癌过程(各阶段生物学特点)及化学致癌机制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CHO,V79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学物(endogenoussubstance)是指机体内本身存在的或正常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如:NH3、胺类、激素、胆色素、神经递质等.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毒效应(toxic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性与毒效应的概念区别:毒性是一种能力、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能改变),毒效应是一种化学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可影响)。/中毒是一种状态。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3、损害作用(adverse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损害作用(adverseeffect)的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3)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5)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5、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适应(adaption):是机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物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①抗性(resistance):是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致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抗性产生必须有化学物的选择及随后的繁殖遗传。②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表现为对该化学物毒性作用反应性降低。如应激蛋白(镉进入人体-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加,与金属结合使肝肾毒性减弱,经血液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适应是导致耐受的过程。4、毒作用分类:①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②局部毒性作用(local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③可逆作用(reversible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化学物毒作用可逆与否主要取决于受损伤组织修复再生能力。④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⑤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过强或过弱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与免疫超敏反应无关。5、剂量(dose):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分为:①暴露剂量(exposuredose):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potentialdose):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应用剂量(appileddose):直接与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②内剂量(internaldose):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③靶器官剂量(targetorgandose)/到达剂量(delivereddose)/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是指发生损害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的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与健康效应的机制联系从低到高顺序: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剂量,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影响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因素:1)剂量;2)暴露特征:a)暴露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b)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暴露特征:影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剂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暴露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暴露期限:急性:24h内1次或多次染毒。亚急性: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统称为重复染毒实验。慢性: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暴露特征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6、效应(effect)是量反应(gradual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quantal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剂量-效应关系(graded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毒物的最大效能。剂量-反应关系(quantal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质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群体对毒物反应的易感性差异。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研究的毒理学意义在于:1)有助于发现毒效应的性质;2)所得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毒性;3)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4)判定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5)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7、反应曲线的形式:1)S形曲线:是典型剂量反应曲线,多见于剂量-质反应关系中,分为对称S形曲线和非对称S形曲线(更常见)两种形式。2)直线:化学物质剂量的变化与反应的改变成正比。3)抛物线:为一条线陡峭后平缓的曲线,类似于数学中的对数曲线,又称为对数曲线型。8、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通常是在最初的抑制性反应之后,表现为对动态平衡破坏后的一种适度补偿。9、选择毒性(selective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可发生在:物种间;个体内(靶器官);群体内(高危险人群)选择毒性出现原因:1)物种间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物种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意义:1)反映生物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结果外推发生困难;2)发明各种特异性药物,用于临床医疗,农业和畜牧业。靶器官(target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①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②该器官的血液供应;③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④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⑤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⑥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⑦对损伤的修复能力;⑧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等。高危险人群(highriskgroup):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与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⑥其他10、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①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②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earlybiolo
本文标题:南医大-毒理学基础试题重点总论-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6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