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和报道风格,进一步探讨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并提出在如今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方向。关键词:《南方周末》;深度报道;读者定位;报道风格;新媒体冲击《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能够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具一格的创办思想和内容风格。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一.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1.深度报道根据《新闻学大词典》的定义,深度报道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在这个解释的引领下,深度报道对于新闻事件是更深层次的剖析,它以其题材重大、报道面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富有思辨色彩,成为各家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同时也因为深度报道在选择题材时往往能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针贬时弊,直击要害,起到监督的作用。近些年来,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的观点“: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日的意义”,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义;也有说深度报道是在“5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而美国哈钦斯委员会也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下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句话说,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然而上述几种观点也还并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质,它们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深度报道也异军突起,而且在随后的日子里得到长足发展。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评选首次设立了“深度报道奖”;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在中国的逐步普及,深度报道也开始进入电视领域。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横空出世;19945月1日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实性栏目《焦点访谈》以极高的收视率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等栏目也先后创立。中国报业市场也一下子开始了“扩版热”,各类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遍布各报纸的重要版面。2.《南方周末》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方周末》,早期的定位还是一份追求娱乐品位的大众型周报。定位为“文化娱乐类小报”,所以组稿内容多为“三星”,即演艺界明星、体育界明星、明星艺术家。受众面向全国大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针对。之后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周报的细分环境,继1996年第二次扩版之后,就有了严肃、主流的时政报道的定位。受众群体便开始发生改变,开始定位为600万的知识型读者。这群读者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关心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时局的热点,不满足于周边的琐碎消息,希望透过更多的事件,来探索这个社会的真实情况;他们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看到社会的黑暗,依然能关怀所有不幸的人,以自身的力量热爱社会;他们也是中国最具有可能诞生民主政治的一代,坚持公理观、进步观、社会观以及科学观,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二.《南方周末》的报道风格1.风格上:以独特的视角,跳出固有模式,理性不失温情以独特视角细挖故事背后被人忽视的内容,转移舆论焦点,并让读者用全新的思路判断事件。当主流舆论都在关注事件的一般方面的时候,该报纸总能迅速地找到一个大家都可能忽视的切入点,并对其深挖,从而给读者开辟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在2009年发生的荆州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中便充分体现。当全国的舆论都提出渔民见死不救,还漫天要价捞尸费,各种混论、不明事实真相的言辞充斥在群众中;各路主流媒体也处于跟风褒贬不一的状态下;家属们混乱之中不知找谁算账。只有《南方周末》另辟角度,多方访谈,还公众一个事实。从事件的起因到发展过程,都进行了各方面的验证。以细描的手法把读者带进荆州长江岸边的公园,这时全是大学生们烧烤郊游的好去处,同学们纷纷玩得很尽兴。文章便开始描述发生的经过,让读者亲历现场,了解各方人员的反应。大学生的惊慌和救人链的形成,老渔民的出海,捞尸主管人的无情,各级部门的态度都一一呈现。再接下来描绘了老渔民们被冤枉的现状,让读者明白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对已经发生的一些过激行为无形中提出了批判,帮老渔民陈选德、陈恒云还清了公道,也对跳江救人的大学生表示惋惜,同时也呼吁救人前需要理性思考,不可盲目救人,造成更为巨大的损失。在传统的舆论导向中,我们常常会形成对立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事件出来了,我们就会对该事件形成一种不是好、就是坏的观念立场,而接下来的工作,便统统围绕着这个既定的观点进行,一切的宣传工作都为了加强这个观点。但在如今这个观点丰富的时代,过去的那一套显然是应付不了。于是,寻找读者一般思维范围里可能被忽视的报道角度就成了媒体引导的一条新路。从读者忽视的角度让读者记住你,用读者从未预想过的事实让读者改变观念。最终,达到以新闻事件本身的逻辑服众、以详实而独家的事实服众。理性的报道整个事件,不随大流,却又充满着人文情怀。2.语言内容上:多元化发展,文学性强《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体数目不是很庞大,只是一些有限的数目。知识分子们的欣赏品味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南方周末都会各方面出动记者去调查去还原事实的真相,每期32版,分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得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并以政府、经济、民生为主,运用了多种通讯类新闻体裁,以调查性、解释性报道为主,容量大,篇幅长,内容详尽,多元化发展。《南方周末》作为出版周期较长的周报,在时效性上比不过日报和电视,正好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但是深、广并不意味着凝重和刻板。在荆州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中有一段描述:当时王守海立在船头,一手拉着一根尼龙绳,绳子的尽头是一把钩子,跟钩住的那具年轻的遗体一起隐没在水面下。王守海的背后是捞尸队的一名同伴,他同样拉着一条绳子,系住遗体的手腕。捞尸的小船在缓缓地靠向岸边。岸上等待着的是溺水者陷于绝望和惊慌中的同学们。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又通过微小的细节交代了一些容易被隐藏的事实,读来别有一番味道。3.新年献词的魅力《南方周末》每年的第一期都会在头版刊登新年祝词,这已经基本上成为它的精神内涵的展示。从1999年新年献词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2000年新年献词为《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2001年新年献词为《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到2010年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每一年每读一次就能感觉到媒体的力量。从“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这样温柔美好的文字开始,我们便对南周怀有一种信仰,中国的真实都在他们的笔下,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而变得更明亮。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困境及应对面对多媒体数字网络的冲击和人们日渐浮躁的心态,报纸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危机所在,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及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信心。因为报纸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优势是网络所不具备的。挖掘新闻背景,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把新闻做深做透,以其深刻性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新闻信息需求。处在自媒体时代的我们是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但对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则需要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来解疑释惑。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标题党式的新闻越来越多,受众更加渴望具有深度的新闻出现。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案的问题推而广之;它既要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认识。文献参考:1.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2.尹亚杰,《多媒体时代的报纸深度报道》,《青年记者》[J],2008(17)3.《南方周末》深度报道风格的变迁王健4.喻国明《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5.查本恩:《西部大开发报道的全局观与多视角化—“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探析》中国论文联盟网6.郑兴东、陈仁风、:《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37页7.浅谈《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韩晓梅8.百度词条《南方周末》
本文标题: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7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