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静乐县丰润中学导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2015-3-221课题:土地的誓言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土地的誓言》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一,是鲁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纵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几近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难回的凄苦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关东原野,对作者来说,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是祖国版图上沦丧的国土。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炽痛、嗥鸣、亘古”等8个重点词汇;2、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及呼告这种特殊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把握作者情感;采用探究合作的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结合文章,即指应尊重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不同理解,贯彻新课标中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性”的强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习本文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正处在形成之期。而且,本年级学生距作者的年代较远,经历所限没有家国之思、民族之恨这些体验,所以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以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教法与学法也是一种平衡对应的关系。传统教育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而我在本篇文章讲解中,主张放弃“主导”地位,重视“引导”作用,由原来的讲解员、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合作者。所以我首先介绍的是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解决疑难,在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教师从旁指引点拨,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说、辨、析等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二是朗读法,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特点与感情内涵。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之所以选择以上两种教法与学法,是想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鼓励学生掌握体会感情的方法,举一反三,应用静乐县丰润中学导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2015-3-222到以后学习表达思乡、爱国、感恩等情感的散文。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几篇课文从土地、语言、江河、民族等不同角度表现了对爱国情感的颂扬,因此我将“感悟本文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年轻人的感情具有不确定性,它们忽而炽烈起来,忽而熄灭下去,只有以知识作为情感的支柱,才能使情感为理性所控制,实现感情燃烧与理性淬火的结合。我不希望学生在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空喊爱国口号,所以我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难点。只有在掌握了词汇、修辞、语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空头表达和文章写作中将自己所要表现的情感落到实处。这种“识字、求知、做人”三合一的教学目标,一改以前流行的以知识为主而忽视做人的认字教育的“营养偏食症”,又防止了那种将抽象的政治概念硬性注入而引起的生吞或倒胃的“消化不良症”。六、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想到、听到热爱家乡发誓热爱祖国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A:课后练习。B:写出感想,字数不限。静乐县丰润中学导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2015-3-223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松花江上》导入、背景918事变后,东北平原在日寇的铁蹄下山河破碎,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东北沦陷14年间,日本侵略者掠走的是难以累计的资源,留在东北大地上的,则是累累白骨,座座“万人坑”。史料记载,侵略者疯狂掠夺劳动力,每年抓捕、诱骗劳工达两三万人,有的劳工被押送到日本本土做苦力,首批运往日本的4万余名中国劳工,就有1万人死于日本。1905年至1945年,日本霸占抚顺煤矿40年间,死难矿工达30万之多。辽源煤矿仅1937年至1941年,死难矿工就达到74000人,平均每天死亡50余人。1941年,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馆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动与振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端木蕻良的散文名篇《土地的誓言》。三、整体感知学生大声朗读,完成检测题1、学生大声朗读,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二、了解作者: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1、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静乐县丰润中学导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2015-3-2242、注音。炽痛嗥鸣斑谰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补充词语:蕻泛滥热血胸膛丰饶耻辱3、解词:炽痛嗥鸣斑谰谰语亘古污秽4、归纳段意,理解全文结构。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引导“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讨论交流:作者在这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关东原野是一片怎样的土地?用“这是一片_________的土地,因为这里有________”的句式作批注。预设:这是一片美丽、丰饶、神秘等的土地,因为这里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交流,读出层次、读出美感(深情赞美)。(2)作者在第2自然段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呢?(6分钟)A.引导学生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如谈理解、说体会、品语句,并深情的朗读(怀念中有忧伤)。(3)比较:这两段文字对土地的描绘有什么不同?(3分钟)景物不同。前取东北特有的物产,表达chìháolánlándàngènqìlǒngzhàměnghuìfànxuètangráorǔ3、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谰: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污秽:肮脏的东西。4、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检查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静乐县丰润中学导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2015-3-225赞美和怀念;后取春秋景物和生活,怀念中有忧伤、愤怒。5、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6、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5、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6、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静乐县丰润中学导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2015-3-226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8、难句探究: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7、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8、1)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
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