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2章--第1讲目的与要求1、掌握土壤母质的概念、来源;2、掌握自然土壤的概念。重点和难点1、重点:自然土壤的概念。2、难点:掌握土壤母质的概念、来源。教具及参考资料《土壤学》(南方版)西南农大主编、《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第2章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化作用成土作用人类耕种熟化作用地表岩石----土壤母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本章分别讨论土壤形成的这三个阶段。第1节土壤母质的形成1.什么是土壤母质概念:土壤母质是地表裸岩在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疏松的但不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矿物质颗粒的堆积物。特点:与岩石相比较:岩石土壤母质外观形态不同:整体状、或大块状;小块状、或颗粒状。内部结构不同:紧实、致密无通透性;疏松多孔的,有一定的通气透水能力。物质成分不同:无矿质胶体;养分冻结;有少量矿质胶体,释放出少量的养分。2.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矿物---元素2.1地壳的元素构成地壳重量的98%是由8种元素构成的:既:O:49%;Si:26%;Al:8%;Fe:5%;Ca:3.2%;Na:3%;K;2.6%;Mg:2.3%。其余的2%就由各种微量元素所构成,个体数量少,但种类多,几乎包含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特点:地壳的组成,主要是以O、Si为主,其中,O就几乎占了一半;而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N、P、K,除K有较高含量外,N只有0.04%,P只有0.12%,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N、P的需求,所以,生产中,很容易出现植株缺N、缺P的现象。元素的存在方式:地壳中的元素,多以含氧酸的盐类存在,如硅酸盐、铝硅酸盐、碳酸盐等。元素的分布特点:地壳中的元素呈非均匀分布形态,某种元素在某地可能富积成矿,在其他地方则可能缺乏。如:地壳中K的含量较高,平均达到2.6%,若所形成的土壤都能达到这个含量,则植物不会出现缺K症状。我州的土壤K的含量都较高,只有冕宁县、巨龙乡的部分土壤K的含量较低,1985年,该乡出现大面积的玉米叶片花叶病,叶脉间条状失绿,然后枯萎死亡;水稻移栽后,老叶从叶缘到叶脉出现褐色斑点斑块,逐步遍及整个叶片,最后,植株呈火烧状焦枯死亡。当地农民以为是病害,把植株拿到农业局植保站,经过镜检后,没有发现病斑,然后,再拿到土肥站,经过化验分析后,发现植株体内K素水平很低,进一步测试土壤中K的含量,只有0.46%,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缺K生理病害,只有通过补施K素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一的。2.2矿物概念:指自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自然产出:自然界本身就有的、不是我们人类加工形成的。一定的化学组成:每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元素构成比例。物理特性:每种矿物都有一定的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比重、解理性等物理特性。单质或化合物:矿物既可以是单质如硫磺,也可以是化合物如石英-SiO2的化合物。矿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发现3000多种,但常见的只有50~60种,这5~60种矿物也就是成土的主要矿物。矿物特性举例:石英:化学组成,SiO2,外观无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油脂光泽,无解理、比重2.5~2.8,硬度为7。成土特点:难以风化分解,在土壤中呈沙粒,是土壤沙粒的主要成分。正长石:化学成分:K(AlSi3O8),外观呈肉红色,不透明,玻璃光泽,解理性良好,比重25~27,硬度为6。成土特点:易风化分解,风化后形成土壤粘粒,土壤粘性重,富含K素。角闪石:化学组成,CaNa(Mg.Fe)(Al.Fe){(Si.Al)8O22}(OH)2(带羟基的铝硅酸Ca,Na,Mg,Fe盐类),黑色或棕色,不透明,玻璃光泽,解理性良好,比重3~3.5,硬度5.5~6。成土特点:易风化,风化后,在土壤呈粘粒,土壤粘性重,富含Ca,Mg,Fe等养分。方解石:化学组成:CaCO3,白色可染成其他颜色,不透明,玻璃光泽,解理性良好,比重2.8,硬度3。成土特点:易风化,形成的土壤粘性重,富含碳酸盐,土壤PH值高。2.3岩石含义: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的规律所形成的天然集合体。类型:按形成原因的不同,岩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型。2.3.1岩浆岩:由岩浆冷凝所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岩浆岩。岩浆岩的类型也很多,它的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冷凝的深度来分类,按冷凝深度的不同,它分为喷出岩、浅层侵入岩、和深层侵入岩三类。第二个是按岩石中SiO2的含量来分类的:SiO2%65%:酸性岩,如花岗岩、流纹岩。成土特点:粘沙适中,K素丰富。SiO2%50~65%:中性岩,如安山岩、闪长岩。成土特点:粉沙质多,盐基丰富。SiO2%45~50%:基性岩,如辉长岩、玄武岩。成土特点:粘粒多,盐基丰富。SiO2%45%:超基性岩,如橄榄岩、苦橄榄岩。成土特点:粘性重,土壤Fe、Mg含量高。2.3.2沉积岩:地壳中各种老成岩石(地壳中原有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经风化剥蚀的破坏,通过各种搬运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沉积起来(海洋、湖盆),形成沉积物,该沉积物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又出露地表,再经固结、胶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固结、胶结老成岩石--------沉积物――――――――――新岩石类型:按沉积物颗粒直径的大小来分类。直径2mm,砾岩:由岩石碎屑、砾石+胶结物(Ca,Fe,Si),脱水而成。成土特点:形成的土壤含砾石、沙粒多,缺P,K养分。直径0.5~2mm,砂岩:岩石颗粒+胶结物,脱水而成。成土特点:土壤沙性重,缺乏各种矿质养分,尤其缺乏P,K养分。直径0.5~0.01mm,粉砂岩:粉沙粒+胶结物,脱水而成。成土特点:土壤粉沙粒含量高,矿质养分较为缺乏。直径0.01mm,粘土岩:各种泥质粘粒相互粘结后,脱水而成。成土特点:形成的土壤粘性重,富含各种矿质养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沉积岩:石灰岩:直径0.01~0.001mm,由水中的CaCO3脱水固化而成,形成的土壤粘性重,富含盐基CaMg离子,土壤的PH值较高。2.3.3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各类岩石,在后来的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受到高温、高压、或化学反应剂的作用(H2O、CO2、F、Cl、S),使原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于化学成分都发生剧烈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变质岩的分类:分类标准是以原岩石的类型或新岩石的形态。片岩:各种岩石挤压成片状而成。片麻岩:特指花岗岩挤压成片状而成。千枚岩:粘土岩挤压而成。石英岩:砂岩挤压而成。大理岩:石灰岩经高温、高压,CaCO3重新结晶而成。《土壤地理学》教案第2章--第2讲目的与要求1、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类型与成土特点;2、掌握土壤母质的特性发育重点和难点1、重点: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类型。2、难点:土壤母质的特性发育,土壤母质的类型。教具及参考资料《土壤学》(南方版)西南农大主编、《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3.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地表裸露的、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风化作用按其风化特点和风化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3.1物理风化:指岩石在物理因素(温度、水、风)的作用下发生的破碎分解过程。3.1.1温度的作用:地球表面存在昼夜温差和四季温差。昼夜温差可达20~30℃,可影响15cm厚的岩层;四季温差可达40~50℃,可影响30cm厚的岩层。这样的温差下,产生两种破坏现象:(1)是层状剥落,球状风化;(2)是岩石颗粒颜色不一,吸热不一,体积膨胀不一,最后使岩石碎裂。3.1.2水的作用:岩石缝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压力可达960Kg/cm2,使岩石裂解破坏;流水冲刷岩石,使岩石发生的破坏。(如川西南高山深切割地貌即为流水切割而成);冰川的刨蚀作用(如螺吉山上的冰蚀谷即为冰川刨蚀而成)。3.1.3风的作用:大风挟持的沙砾,对岩石的撞击使岩石发生的破坏。归纳: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后,其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由整体状--大块状--小块状--细粒状),但并不改变原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3.2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CO2、O2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破坏,并且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化学风化主要有4种方式:3.2.1水的溶解作用:即岩石、矿物为水所溶解而发生的分解和破坏。岩石、矿物都为矿质盐类,在水中,或多或少都要溶解一部分,如表面看来不溶于水的方解石,1Kg水中可溶解1.5/100g;云母,1Kg水中可溶解1/340g;溶解的量很小,但总要溶解一部分,溶解后,即发生了分解和破坏。3.2.2水化作用:自然界中,矿物与水接触后,可吸收一定量的水到其分子组成中,形成新的含水矿物的作用。3.2.3氧化作用:岩石、矿物中,低价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分子,在水的帮助下,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氧化后的岩石变得疏松多孔,呈破坏状态。3.2.4水解作用:水解作用的实质是一种置换反应,它是指水解离后产生的氢离子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将矿物分子中的碱金属(KNa)和碱土金属(CaMg)离子置换出来的过程。水解作用它是整个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因为只有水解作用才能将岩石矿物彻底的分解破坏,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1)作用进程具有阶段性;(2)作用强度具有区域性:水的解离,随温度的增高解离率增大;随水中CO2的含量增高解离率加大;南方的温度比北方高,并且南方的生物量比北方大,所以南方的水解作用远远的强于北方。归纳:水解作用是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只有水解作用才能使矿物彻底的分解破坏;其作用进程具有阶段性,该阶段性取决于水的数量,水温的高低和水中CO2的数量,在低温少雨的情况下,水解作用只能进行到第一个阶段,即矿物脱盐基,如我国北方。而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水解作用可持续进行到脱硅和富铝化阶段,直到将矿物分解为简单的氧化物为止,如我国南方。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北————————————————————————————南分化出一系列不同的土壤类型,形成我国南北土壤的差异此外:北方土:处于脱盐基阶段,南方土:处于富铝化阶段,土壤中盐基含量较高,硅土壤盐基流失多,养分少。的含量也较高,称为高硅硅的含量也低,物理性质土,土壤基础肥力高。不良,属低硅土,土壤基础肥力低归纳:岩石经过化学风化后,进一步变小、变细,产生了微细的粘粒(0.001mm)和胶粒(0.0001mm)的颗粒;同时,复杂的物质变简单,产生了一些简单的氧化物和水溶性养分。(3)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岩石的分解和破坏作用。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植物根系的破坏作用,根系的生长,可伸入岩石缝中,随着根系的长大,对周围的岩石产生压力,可达10~15Kg/cm2,使岩石崩裂。此外,人类开山造田,筑路,采矿,兴修水利,以及人类的战争都会破坏岩石,使之成为土壤母质。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CO2,CO2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可解离出H+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时,要产生很多有机酸,有机酸亦可解离出H+以上三类风化作用在自然界中是同时、同地进行的,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将其分为三类。4.土壤母质的特性发育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转变成了土壤母质,而土壤母质就有了下列一系列特性。4.1首先,它是疏松多孔的,有了一定的通气性和透水性。4.2产生了微细的粘粒和胶粒,粘粒之间可形成毛管孔隙,使之有了蓄水的能力;同时,粘粒表面电荷不平衡,常带负电荷,可吸附保存阳离子,使之有了一定的保肥能力。4.3土壤母质中,释放了一些水溶性化合物,如水溶性的KH2PO4HCO3Fe等,这些,都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母质还不具备完善的土壤肥力,还不能生长绿色植物,原因:母质中无N素(母质中平均0.04%的N素含量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第二,它的保水、保肥能力也不能满足多数植物对水、肥的需要。5.土壤母质的类型土壤母质形成后,即可能保留在原地,也可能在水、重力、风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搬运,所以母质的分类,首先根据是否发生搬运分为残积物和运积
本文标题:土壤地理学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