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答: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2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3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答: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4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5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答: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6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答: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0.001mm为黏粒0.001mm~0.005mm为粗黏粒0.005~0.01为细粉粒0.01~0.05为粗粉粒0.05~0.25为细砂粒0.25~1.0为粗砂粒1.0~3.0为细砾3.0~10.0为粗砾10.0为石块。•指示土壤的形成;•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反映土壤工程性质;•反映肥力状况。7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那种类型质地对肥力更有利?答:土壤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及黏土三大类。砂土由于土壤颗粒是以砂粒占优势,土壤中大也隙多而毛管孔隙少,因此,砂土的通气性,透水性好,而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砂土热容量小,故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冻的威胁。但是春季砂土升温较快、发苗早,故称为暖性土,通气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不易累积,肥力相对贫瘠。但它又有易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的特点。黏土由于土粒微小,土壤中的非毛管水孔隙少,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土壤透水通气性能差,但保水蓄水能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帮土壤养分丰富,黏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升温慢影响幼苗的生长,有“冷性土”之称。同时黏土不易耕作,其地表易形成超渗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壤土由于土壤中的砂粒、粉粒鳄鱼眼泪黏粒的含量比较适中,壤土既具有一定的非毛管孔隙,又有适量的毛管孔隙,兼顾砂土和黏土的优点。另外土壤质地的构型也会对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上砂下黏有利于耕作、发苗,又托水保肥,相反上黏下砂,既不利于耕作,又漏水漏肥。因此,单一看来,壤质土壤对肥力保持最有利。如果考虑结合状况的话,上砂下黏比较有利于肥力的保持。8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答: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类型分为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以及大块结构。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是因为: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总孔隙度可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占40%,非毛管水占60%,比较适均,团粒之间是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团粒内部是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较好的蓄水和保肥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能较好的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与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在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与供应;同时,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持。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小,有利于耕作。9说明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的概念和意义。答:土壤容重:田间状态下单位体积土体的重量,变化于1~1.5g/cm3比重:单位体积的干土重与同体积4°C时的水重之比。孔隙度:孔隙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比土壤孔隙度及其孔隙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及通气状况,也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化的速度与方向。(P61)10说明土壤呼吸过程及其意义。答:土壤从大气中吸收氧气、向大气排放CO2的过程。其动力机制是微生物活动意义:关系到土壤中氧气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保证植物根系呼吸保证土壤微生物活动维系碳循环11说明土壤矿物类型及其来源和意义。答: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有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供给土壤水分以可溶性成分,并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如磷钾硫和其它微量元素。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可溶性矿物12硅铁铝率的概念及意义。P28答:硅铁铝率即土体或土壤黏粒部分中的SiO2/R2O3摩尔比率。将土体和母质的硅铁铝率与加以比较,如果土体的硅铝铁率明显小于母质,说明该土壤有较强的胶硅富铝化过程。13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意义。答: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其计算公式为:BSP=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阳离子总量其高低也反映了致酸离子的含量,pH值的高低。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14粘土矿物在土壤中的意义。15土壤有机质的形成累积过程及其意义。P41答: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可以分为两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前者是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土壤生物残体,人类通过施加有机肥也会增加非特异性有机质的数量;后者属于土壤所特有、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意义:土壤有机质累积是土壤形成的标志。有机质的形成与转换过程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有机质的形成与转化中使能量进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性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影响到全球变化过程。(自讲义)16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作用。P51答:参与氮素的循环土壤氮素的输入氮素的存留与转化生物吸收生物归还氮素失散参与碳素的循环参与磷素的循环参与硫元素的循环17土壤中变价元素(Fe,Mn)存在的重要意义。P103答:土壤中的变价元素是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主要元素,在陆地表层的风化过程中它们均趋向于以氧化状态存在,而在生物参与的成土过程之中,上述元素再加C、H、N、水及各种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参与,使得还原作用得以加强,从而构成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交替进行,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形成以及物质的迁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18土壤水分类型及重要水分常数的意义。答:水分类型:按照形态:液相、气相、固相按照受力:化合水、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按照利用:可利用水、不可利用水按照效果:有效水、无效水水分常数:饱和持水量:所有空隙充满水毛管持水量:最大毛管水田间持水量:最小毛管水(悬着水)凋萎系数:植物无法吸水而凋萎时的含水量吸湿系数:最大吸湿水量19土壤的吸附作用及其意义。答:在土壤胶体双电子层的扩散层,补偿离子可以和介质溶液中相同的电荷的离子价为依据进行交换,称为离子交换(或代换)。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缓冲性能高低,也是评价土壤保肥能力、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又由于土壤中许多的重要营养元素如N、P、S、B、Mo等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因此,阴离子的吸附作用可以起到保肥及供肥的作用。20土壤呼吸过程及其意义。答:•土壤从大气中吸收氧气、向大气排放CO2的过程。其动力机制是微生物活动意义:•关系到土壤中氧气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保证植物根系呼吸•保证土壤微生物活动•维系碳循环21简述我国西北“砂田”耕作的科学原理。22土壤胶体在土壤中地位和作用。答:地位:1.土壤胶体是土壤分散系的重要类别之一。分散系是指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如阴阳离子,单分子,对分子或多分子聚合体)分布到土壤液态水之中构成。其中被分散的土壤微粒子叫分散质,其分散作用的土壤液态水叫分散质。2.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为活跃的组分之一,它们对土壤中营养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3.土壤胶体带电,与土壤的PH值密切相关。作用: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缓冲性能高低,也是评价土壤保肥能力,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指带正电的胶体表面吸附的阴离子与介质中的阴离子发生交换作用,可以缓解土壤污染程度。土壤的其他吸收作用。包括对介质中颗粒的阻滞作用,保持土壤溶液浓度分布不均促进植物根系的选择性吸收,对物质的固定以及生物吸收作用等。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二者的动态平衡影响着土壤结构的形成,养分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对有毒元素的降解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土壤胶体的研究保持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它在土壤中的调节作用。23为什么说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不但是土壤供肥、保肥、稳肥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发生和分类的重要指标。24土壤酸度的表示方法及土壤呈现酸碱性的原因。土壤溶液的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度的化学指标。大多数情况下,土壤的形成是物质的淋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土壤及母质的易溶性盐基离子首先淋失,取而代之的是H离子来补充,在土壤中H离子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在矿物质风化过程中水分子的淋失,生物分化中的有机酸水解最为主要。25土壤缓冲作用及其形成原因和意义答: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H+浓度时,其pH值并不随之相应的上升或降低。具有缓冲性能的有土壤胶体、土壤中的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类物质等。作用及形成原因:土壤的胶体的缓冲性能是以离子交换过程为基础的,随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缓冲性能增大,并且,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大,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增大,而对碱的缓冲性能减小。另外,土壤中酸碱两性化合物相互转化也是土壤缓冲性能形成的重要方面。意义:土壤缓冲性能为植物生活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环境,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但一旦过度利用土壤,它的缓冲体系就会崩溃,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或碱化。26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27从系统观点分析土壤肥力各因子间的关系。28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完善过程土壤发生学:土壤形成过程是地表物质的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对立统一过程。发展过程:土壤地理比较法——成土因素学说——现代土壤发生学土壤发生理论的基本观点: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组成和性状都直接影响土发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且越在土壤发生的初期作用越明显。母质的某些性质常被土壤继承。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他们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之引入到土壤发育过程中。他们是土壤腐殖质的生产者,又是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者。是促使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气候因素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来源。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决定着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地形因素虽未对土壤进行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但是通过对于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影响了土壤的发生过程。时间因素可以阐明土壤发生发育的动态过程,其他所有成土因素对土壤发生发育的综合作用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发生发育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两种方法: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的组成和形状。29六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1
本文标题: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