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课内练习题-老师
-1-苏教版劝学(节选))筑基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提示:字音靠识记,通假字主要有字音相似、字形相近两种情况。答案:(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2.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提示:古今异义主要靠识记。答案:(1)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2)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示:ANF038B项中“知”通“智”;D项中“生”通“性”。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来源:学科网]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D.而绝.江河绝:断绝。提示:D项“绝”:渡,横渡。答案:D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1)吾尝终日而思矣()(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蟹六跪而二螯()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而”字的用法。参考答案:(1)连词,表修饰-2-(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来源:Z.xx.k.Com]6.解释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焉”字的用法。参考答案:(1)兼词,于之,从这里(2)兼词,于之,从这里(3)句末语气助词,了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一)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7~9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登高而招D.顺风而呼提示:B项中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答案:B8.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提示:C、D两项错误十分明显,A项是干扰项,BA强。答案:B9.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提示:选文论述的道理是君子善于假借外物。答案:C-3-苏教版(师说)筑基达标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来源:学|科|网Z|X|X|K]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提示:B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来源:学科网ZXXK]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来源:学*科*网Z*X*X*K]提示: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答案:C3.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提示: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答案:D[来源:Zxxk.Com]4.判断下列句子是哪种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3)不拘于时,学于余。提示:注意常见的文言句式。参考答案:(1)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2)判断句。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来源:学,科,网Z,X,X,K](3)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不受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束缚,向我求学。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提示:A项,“师道”,从师的风尚;BD“经传”,经文和解释经书的著作。答案: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贤不及孔子徒之郯子则群聚而笑之曰师曰弟子云者族之士大夫,,,-5-B.贤不及孔子其郯子之徒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今之众人,,C.余于学时于不拘D.有我师必则三人行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示:C项,于:被/向。答案:C7.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提示:D项,称代“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答案:D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①③B.⑤⑥C.②③D.②④提示: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答案: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提示: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答案:C-6-苏教版(赤壁赋)筑基达标1.指出下列文句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提示: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把握,难度不大。答案:(1)互文见义(2)对偶(3)比喻2.文学常识填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一字和仲,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提示:文学常识靠记忆。答案: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来源:学科网]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提示:①③④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②⑦⑧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⑤助词,舒缓语气,不译。答案:C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七月既望.()(2)击空明兮泝.流光()[来源:学&科&网](3)渺渺..兮予怀()(4)斗牛..之间()(5)倚歌而和.()(6)山川相缪.()(7)酾.酒临江()(8)正襟危.坐()提示:本题帮助积累实词的意义。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日(2)逆流而上(3)悠远的样子(4)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5)同声相应,唱和(6)缭,盘绕(7)斟酒(8)身体斜着坐5.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侣.鱼虾而友.麋鹿。(3)正.襟危坐。(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提示:(1)“西”“东”是“向西”“向东”之意,名词作动词;(2)“侣”“友”是“以……为友”,意动用法;(3)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的意思;(4)“舞”,使……舞,使动用法;(5)-7-“东”,向东流,名作动。参考答案:(1)名作状(2)意动用法(3)形容词用作动词(4)使动用法5)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本文标题: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课内练习题-老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