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基础复习资料必修二
1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2)“耜耕”或“石器锄耕”:七八千年前:(3)铁犁牛耕:A、春秋时期:铁农具问世。春秋末,牛耕出现。(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B、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A、趋势: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B、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丝绸运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C、明清:鼎盛中心:苏州、杭州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冶金:A、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②商周:繁荣时期,代表: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B、冶铁:①西周晚期,铁器出现②战国,铁农具推广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革命性变化,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C、炼钢:①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②魏晋南北朝,灌钢法3、制瓷:①商朝烧制原始瓷器②东汉:成熟,能制青瓷③唐代制瓷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④元:白地蓝花的青花瓷⑤明:出现彩瓷,以五彩瓷最出名⑥清:珐琅彩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秦:商品明码标价(2)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3)六朝(魏晋南北朝):出现草市(4)隋唐:①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②夜市出现③草市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5)宋朝:A、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B、商业活动逐渐脱离了官府的直接监督C、草市的服务设施完善(6)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1)城市:A、西汉:长安(在今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2B、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C、北宋:汴京(河南开封市)、南宋临安(杭州);D、元:大都(北京)、世界第一大港泉州(福建省泉州市)E、明清:广州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增加内容)明朝中后期江南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2、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重农抑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1)含义:主张重视发展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措施(2)理解(哪些现象属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3)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4)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5)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6)评价:A、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作用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该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2、“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含义: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商人同中国贸易的政策措施(2)目的: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清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3)后果: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5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含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A、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B、洋务运动的诱导C、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败)(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B、地点:东南沿海C、行业:轻工业D、投资近代工业的阶层:地主、商人、官僚发昌机器厂——方举赞E、代表企业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沅)贻来牟机器磨坊——朱其昂F、影响: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6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1)特征:初步发展(2)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3)原因:A、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民族资本总额增加了一倍多3(4)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氏兄弟:保兴面粉厂(5)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特征:短暂春天(2)时间:一战期间(1914-1918)(3)繁荣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外部条件。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4)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5)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6)短暂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3、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1)特征:得到了较快发展。(2)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群众抵制洋货4、了解抗战争间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1)抗日战争时期:A、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原因: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2)解放战争时期:A、特征:陷入困境B、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第7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时间:1953——1957年(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A、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B、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作用: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A、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C、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内容:(1)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2)“大跃进”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4)评价: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我国1959—1961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5)认识: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4B、经济政策的制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C、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第8课改革开放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及历史意义(1)时间:1978年底(2)内容:A、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C、经济上: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时间:1978年起(2)开始省份:安徽、四川(3)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管理体制、农业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公有制)(4)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中央肯定,使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A、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改革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意义: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4、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中共十四大(1992年)主要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主要决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中共十五大(1997年)主要决定:经济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思想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党章5、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经济特区:1980年起A、五大特区: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在广东省汕头厦门-----在福建省海南——最大的经济特区,1988年创办B、意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与江苏有关的有: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区(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1990年A、原因: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B、意义: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广州、上海的买办着西装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A、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B、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C、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2)婚姻自由:民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已成新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
本文标题: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基础复习资料必修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