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历史学科命题策略探究
中考命题策略探究•中考命题原则和内容•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考历史试题的审校•(谢绝拷贝!请老师们认真记笔记!!)一、中考历史学科命题原则和内容(一)正确认识中考历史学科考试的作用•▲有利于甄别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水平和程度,实现中考升学选拔的功能。•▲有利于改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正确认识学习历史课程的价值,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和影响力。(二)中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的要求。•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尺度。•2、突出反映所学历史知识的重点内容,强调基础性、拓展性与实践性的联系。•3、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与认识。•4、试题题量适度,•题型新颖灵活,•试题难度适中,杜绝偏、难、怪题,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学习水平;•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基本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5、联系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基本情况的实际。(三)中考命题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内容和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约占60%左右)•世界近代史(约占40%左右)•考查的基础知识:•学习内容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试的基本能力:•考查对所学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考查初步运用科学历史观对所学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和辨析的能力;•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学科考试的内容标准”二、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一)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二)制定试题(卷)质量标准(三)历史科命题具体的技术要求(四)试题编制的规范性(一)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制作双向细目表的程序如下:•1、列出《课标》中“内容标准”的细目表•2、列出各部分内容的权重(权衡的一定比例)•3、列出各种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目标的权重(易中较难)•4、确定各考查点的“三个参数”----识记、理解、应用•5、审查各考查点的分配是否合理考试内容及所占比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约占60%左右)•世界近代史•(约占40%左右)能力要求: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是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不作分析和评述“识记”:了解该部分知识点的定义、概念并能记忆和识别;•在“内容标准”中使用“列举”、“知道”、“认识”、“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词,这部分内容占全部内容的70%;•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是指对历史知识表现形式的转换、理解、和推论•“理解”:对该部分内容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性能和规律并能做出正确解释;•在“内容标准”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词,这部分内容占全部内容的20%;•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运用指归纳、比较、概括重要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在“内容标准”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体会”等词,这部分内容占全部内容的10%。四种能力:1)“识记”指了解该部分知识点的定义、概念并能记忆和识别;2)“理解”指对该部分内容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性能和规律并能做出正确解释;3)“综合分析”指能运用该知识点分析解决简单的具体问题;4)“拓展应用”指能运用与该部分内容有关的多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见•学科考试命题细目表试题难度:•此套试卷严格把难度比例控制在•7:2:1之内•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容易”指预估试题难度系数值在0.7以上(平均得分率在70%以上);2)“中等”指预估试题难度系数值在0.4-0.7之间(平均得分率在40%-70%之间)3)“较难”指预估试题难度系数值在0.4以下(平均得分率在40%以下)命题双向细目表的作用–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依据,双向细目表建立了考查标准,体现了考试的目的。–它的贡献在于:保证了考题对要考查的内容有较宽的覆盖面;使考试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二)制定试题(卷)的质量标准•衡量考试的质量通常有四个重要的指标:•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1、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也就是说,一套测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内容。即通过考试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效果。•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面效度。指测试应达到的卷面标准,即一套测试题从表面看来是否是合适的。•2)内容效度。指一套测试题是否测试了应该测试的内容或者说所测试的内容是否反映了测试的要求,即测试的代表性和覆盖面的程度。•3)编制效度。指一套测试题的诸项目对编制该测试所依据的理论的各个基本方面的反映程度。•4)经验效度。经验效度是一种衡量测试有效性的量度,通过把一次测试与一个或多个标准尺度相对照而得出。•2、信度•考试的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指的是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也就是说,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例如,如果同一套测试在对同一测试对象进行的数次测试中,受试者的分数忽高忽低的话,则说明该测试缺乏信度。•测试的信度与测试的效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只有信度较高的测试才能有较高的效度,但效度较高不能保证信度也一定较高。•测试的信度主要涉及到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这两个方面•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3、难度•试题的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过率来表示。各科试题的难度以适中为宜。•试题太难或太易都不会有好的区分度,其信度也会降低。•国外许多研究者以及我国的试验结果证明,只有难度中等的试题才是较好的。除去个别的例外。遵义市近三年(开卷)试题难度情况•2008年试题难度值:0.53•2009年试题难度值:0.57•2010年试题难度值:0.54遵义市近两年(闭卷)试题难度情况•2011年试题难度值:0.63•2012年试题难度值:0.65•2013年试题难度值:0.65•4、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被试者鉴别其能力的程度。即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分别开。•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区分度则低•见•表6.1主客观题目得分统计(三)历史科命题•具体的•技术要求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常用的客观性题型。•因选择题答案具有唯一性,所以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实际也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认再现的过程。1.选择题的选材广泛,可以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该试题也应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见题之后就能很快进入试题所设置的历史情景之中。•2.怎样设计选择题?•应注意以下十一个方面:•(1)选择题的构成有题干与选择项两部分。•所有选择项都必须与题干有所关联(具有逻辑性)。•(2)为提高测验的效度,特别是有关较高级的能力(即有一定难度的)的测验题,应将各选择项之间的差异缩小,每个选项都有似真性。•就是说干扰项一定要有效,能反映出典型的错误。•(3)选择题的选择项中不宜使用重复的词语。(4)题干与正确项应避免使用相同的修饰词语,以防给考生提供选择答案的线索。•(5)题干要求尽量精炼、准确、清楚,要使考生比较容易地了解题目的要求。•(6)选择项的叙述不易过长•叙述详略长短,不应成为考生选择答案的暗示因素。•(7)正确答案与其它所配选择项间插排列,不能有固定位置或次序。•(8)文字叙述要避免有所暗示。•(9)尽量避免用否定句。即使要用到也要尽量少用。•用的时候一定要在否定词下方加上着重号•例:3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A.强渡大渡河•B.会师井冈山•C.翻越大雪山•D.四渡赤水河•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下列不属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内容是•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题干意义要完整。•(11)题干的陈述要简单、明确,避免使用不必要的修饰词及过分复杂的句子结构。•3.选择题组题方式分类•选择题适合测试的内容较广,其组题方式灵活多变,可从不同角度对其分类:•(1)表述型选择题:又叫肯定型选择题•(2)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型选择题•(3)比较型选择题:又叫推理型选择(4)组合型选择题:又叫归类型选择题归类选择•例:以下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①火车②飞机③电话④珍妮机⑤汽船⑥汽车•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例:在下列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曾攻进北京城并大肆抢劫的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具体包括•①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文化大革命”④三大改造•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5)排序型选择题•(6)材料型选择题•(5)排序选择•(6)推理型选择题•(7)材料型选择题•(8)组合型选择题排序选择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南京大屠杀④百团大战•⑤台儿庄战役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④③•36.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倒孔家店”•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④.“向雷锋同志学习”•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例:下列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巧渡金沙江④飞夺泸定桥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有一定难度的判断推理型选择题对历史现象、史实分析、鉴别、评价,作出正确的结论.#•它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选项与题干之间不是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程度关系,其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近年来,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型选择题受到热捧,比例不断上升。•并且材料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如运用了学者观点、报纸评论、社会生活场景、历史图片、大事年表等材料为题干。•通过历史文献、历史文物以及其他资料间接地具体地去再现消失了的过去是历史学科突出的特点之一,无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都不能离开材料,历史考试也是如此。•材料解析题大型主观性试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将是整张试卷中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近几年来多材料组合型它采用多则相关材料,从材料的多侧面或相比较设问采用的是分层设问(几种能力层次都包含在其中)•本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熟悉和正确运用史料的能力。•1.认真选材料:所取材料可“杂”但不能乱,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文句摘录、图片、图表、照片、漫画、地图、统计数据、教科书正文引文、考古新发现、时事新闻等,也可以采用奏章、译文、唐诗、宋词、民谣等,还可以是中外邮票、名人言论、条约抄件和会议场景等,真可谓诗情画意皆可入题。•2.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通过各种材料,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历史知识分析其中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新课程所提出的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历史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对于试题材料选择的几点要求:•1、试题材料的选择,要注重思想
本文标题:历史学科命题策略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