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高频考点及知识补充
第三单元高频考点及知识补充一、重要概念1.政治体制:也叫政治制度,包括⑴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分为两种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⑵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结构(如美德联邦制)、政党制度(如美英两党制、法国多党制)等等2.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资产阶级议会制,是指由选民普选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议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君主立宪制(英、德);民主共和制(美、法)3.民主=“人”:权力主体(个体—集体;少数—多数)(阶级阶层、种族民族、年龄性别等差异也随着民主程度而弱化)+“权”:权利范围(参政议政、选举被选举、言论、集会、生命、财产……)在间接民主的国家,“人”主要表现为公民,“权”主要体现为参政议政权,主要实现方式是选举与被选举。例:英国历次议会改革,核心内容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改革,改革使权力主体范围扩大,标志民主程度日趋加深。4.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元首君主担任(世袭、终身),但君主权力受法律制约的政权组织形式。创立国为英国。其基本原则为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5.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创立国为美国。6.国家元首:国家的代言人。一般君主立宪制国家为君主,民主共和制国家为总统。7.政府首脑:国家行政机构的领导,掌行政权。如英国的首相、德国的帝国宰相、美国的总统、法国的内阁总理二、重要结论1.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英、德);民主共和制(美、法),实质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2.西方民主政治认识:⑴统一性: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过程的长期性、渐进性、灵活性⑵多样性:国情不同,民主政治表现方式不同⑶态度:追求统一性(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主法律意识)尊重多样性(顺应国情,相互借鉴)3.多种史观看西方的民主政治:⑴从文明史观上看,强调的是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⑵从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上看,强调的是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⑶从全球史观上看,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国情不同,民主政治表现不同。所以要尊重国情,相互借鉴)⑷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上看,强调的是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发展体现出渐进性、长期性、灵活性⑸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上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一切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动力⑹从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上看:阶级斗争、革命是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质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4.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⑴经济发展为政治变革提供物质基础,是政治变革的根源。如:①16C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1640-1688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689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②19C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50S前后美国两党对垒,轮流执政;1871年德意志统一,确立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共和制度⑵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如:①英国17C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和君主立宪制——18C中期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为工业革命提供制度保障②1787年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制度保障③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71年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推动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提供制度保障三、本单元典型时间:①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共和国—复辟—1688英国光荣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②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至上,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丧失立法权、财政权等,但还保留行政权③1721年沃波尔就任英国第一任首相,国王丧失行政权。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形式任命,实际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首相有倒阁权(不信任案),内阁首相对议会有解散议会权;内阁与首相集体负责共同进退。④1776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1783年美国独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但松散的邦联制阻碍了美国发展⑤1787年美国宪法:一政体:民主共和政体(总统为权力核心)三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民主共和(公职人权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但带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财产歧视等人权问题。⑥1789年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传统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此后将近100年间,法国政体在共和制与君主制之间不断交替⑧1832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⑨19世纪中期,美国两党制(民主党+共和党)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但两党本质相同,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⑩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⑪1871年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完成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统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⑫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与军国主义色彩(好战)⑬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四、本单元易错易混知识点:1.英国国王的权力是一步步丧失的:光荣革命前丧失征税权——1689《权利法案》丧失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的地位,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君主丧失立法权,但还保留行政权——1721年沃尔波尔就任英国首相创立责任内阁制,君主丧失行政权,但还保留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所有职权(如外交缔约、军队统帅、人事任免、召集解散议会、批复等),但这些职权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实权。典型题例:4页高频考点二2、3、6、72.英国责任内阁制内部原则: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典型题例:4页高频考点二8(2012·海南单科卷·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内部允许有意见分歧,但对外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共同进退)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说法错误,且材料不能体现)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材料无法体现)3.分权制衡原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如:⑴英国:①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可以对内阁提交不信任案倒阁;②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申请解散议会等手段控制议会;③选民通过投票制衡议会下院,进而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④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⑵美国:①在中央权力机构中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总统的行政监督权,可以通过财政、宣战、批复、弹劾等手段制衡总统;总统掌握行政权,可以通过否决法律等手段控制国会;最高法院掌司法权,可以通过解释法律、宣布违宪制衡国会与总统。②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现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③在国家机关与人民关系上实行民主共和原则,选民通过投票选举国家公职人员并有任期,从而制衡国会总统;④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两党制,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备注:分权制衡不等于三权分立,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但分权体制有很多种,有三权分立,五权分立等各种分权方案,分权制衡不仅仅包括中央权力机构的分权制衡,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政党关系等方面的分权制衡。分权制衡的观念最早提出者是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三权分立理念的提出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国家代表国家是美国。典型题例:5页高频考点二11(2)(2)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申请解散议会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8分,每点2分)典型题例:第三单元考试卷13(2)(2)材料二中宪法理念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宪法理念的?(8分)理念:分权制衡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每点2分,共6分)典型题例:8页高频考点一6(2009·海南单科·1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A.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学说的创立者)B.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C.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和提倡分权学说的人)D.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等)典型题例:11页高频考点二(三)5(2015·北京文综·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考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析】国会最终推翻了总统的否决,说明该项法案最终成立,故A项正确;材料与“国会与总统谁去造船,私自去还是公开去”无关,故B项错误;该法案的条文内容和生成程序都不违反宪法,最高法院没有理由废除该法案,故C项错误;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针对某项法案的否决权只有一次,不可能无休止地否决,故D项错误。4.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异同:⑴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它是最基本权利。⑵主权在民:指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公民享有参与国家管理的平等权利。公民通过选举方式把权力赋予给代表民意的国家机构(即民选的议会、政府等)来管理国家。备注: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都体现了民主,只不过“主权在民”的“权”主要是国家政治权力,“天赋人权”的“权”范围要更广一些,但核心仍是政治权力。典型题例:8页高频考点一4(2009·安徽文综·1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典型题例:10页高频考点二(二)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指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公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民意的机构,材料中众议员由普选产生,体现了这一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材料显示出部分人口无法享受这些自然权利)C.各州自治原则(“众议员”强调更多的是中央政府,无法体现各州自治)D.各州平等原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体现了这一原则)5.民主、自由、共和的区别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集体的,而不是私人的个体的。(备注:“自由主义”过于强调权利的个体性,主张幸福生活的个人特殊性;“民主主义”过于重视公民个体对公共生活的话语权力与决策诉求,共和主义则更强化由公众选出的政治精英组成的公共权力机构的重要性,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高频考点及知识补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