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Ⅱ)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文明史观】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近现代文明则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世界由分散、孤立到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由雏形到最终确立到全球化趋势成为主流,是经济文明的发展趋势。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对市场经济的探索上都有过失误,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必修Ⅱ专题一首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本专题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考情分析从考查的力度来看,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考查形式上,将继续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也会涉及。考查内容上,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商帮、“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将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热点包括:(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2)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制度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锄耕”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反映: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究: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一、耕作方式的变化距今七八千年前——夏商西周中国最早的松土农具:骨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其他农书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耧车一年一熟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江南开发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南宋)引进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汉代的耦犁汉代的犁和犁壁犁壁犁评犁箭犁铲唐朝的曲辕犁(标志着古代耕犁的成熟)畎亩法: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为中心。最早出现的一种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亩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翻车筒车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3.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4.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5.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五代十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7.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拓展: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特点: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为周天子个人所有)③奴隶庶民集体耕种②国王分封臣下,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④形同井字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三、土地制度的演变——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特点:形成:形成原因主要形式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③各国的税制改革。①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②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地位)③农民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原因四、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④脆弱性、落后性;条件(原因)形成时间:特点封闭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③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分散性四、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有利因素:(1)生产力因素:(2)生产关系因素:(3)自身发展动力:(4)政府政策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不利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抗灾能力弱;(2)具有封闭分散性,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3)地主的土地兼并影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发展;(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也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评价:⑴积极方面: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四、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结论:⑴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他们从事的是集体耕作,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⑵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经济构成:耕作方式:生产模式:土地制度:世界地位: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使用铁犁牛耕,注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课标要求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夏商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形成三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明朝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概念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二、产生发展概况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农户的副业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纳税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领先世界的冶铸业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等)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烧制出青瓷北朝:烧制出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四五千年前:已经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已有了织机西周:斜纹提花技术西汉: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宋朝: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苏杭织造局丝织品(主要是缎)超过前代三、重要成就(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列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体验高考】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2010·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体验高考】ABCD解析: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体验高考】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010年广东卷)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体验高考】解析: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体验高考】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项中,显然②是属于长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两项。B、D两项有一个共同之选③,那么只需排除①或④,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郑国渠是战国时的秦国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