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历史练习2015-01-25
历史练习2015-01-2524、图6是《春秋战国著名学者及其学说分布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A.春秋战国大变局的浪潮冲击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社会秩序混乱促使各诸侯国纷纷构筑完整统治体系C.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抨击君主专制政体D.百家学说为秦汉帝国的政治蓝图奠定了基础25、《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6、《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2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B.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28、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29、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30、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时代周刊》这一行动反映了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蒋介石主持抗大局的认可B.美日远东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决定于国民政府的态度C.其对于中国已经开始的全中华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D.其对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积极进取”持赞赏态度3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32、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A.罗马法具备了严格的法律强制性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C.罗马的扩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D.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33、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34、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35、《全球通史》一书写道:“非洲人不再用奴隶、砂金、羽毛和象牙同欧洲人交换盐、料器、布匹、朗姆洒和杜松子酒(均为欧洲名酒)等。到19世纪末时,英国银币、奥地利元和美元已在这里(即非洲)普遍使用。”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非洲商业文明的进步B.非洲同外部世界隔绝状况开始改变C.非洲丧失了经济自主权D.欧洲对非洲的扩张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10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二清政府利用20世纪初进行的“新政”,开始了财政方面的改革。1903年,清政府设立财政处,1906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准备在统一税权,主要是海关税和常关税方面做些工作。同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负责统管全国财政,统一设立中央统管下的度支公所和财政公所,向各省派驻监理官。——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1928年1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摘编自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12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晚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13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英重大改革晚清政治改革英国议会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材料二清代福建地区部分山园永佃契内容简表时间所种作物地租形态雍正七年(1729年)种竹杂木供造纸货币租雍正七年(1729年)[来源:学|科|网]青果货币租嘉庆十五年(1810年)杂果、桐茶[来源:Z&xx&k.Com]货币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杂果并松树杂木货币租道光五年(1820年)龙眼树货币租——均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地租剥削形态》(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历史意义。(9分)41、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4分)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8分)示例1:内容: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2分)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4分)示例2: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4分)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4分)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4分)45.(1)内容:在完整缴纳佃租后,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2分);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2分);即使田主变换,租佃权仍归原佃户所有(2分)。(2)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垦荒地时耕种者投入的成本;改良农田以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所有权的共同享有等。(3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意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永久“佃种权”的实施,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佃户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阶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3分)佃户耕种自主性增强,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本文标题:历史练习2015-01-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