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全球能源恐慌与中国石油战略问题
全球能源恐慌与中国石油战略问题:46.0丹东经济信息网内容概要从2003年后半段开始,由于中国石油需求的不断扩展,进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国内从政界、商界到学界曾经普遍弥漫着一种非理性的恐慌情绪。在商界,除了大量企业叫苦连天之外,为了应急、再应急,进口基本处于失序状态,给了国际石油资本以极大的利润空间。甚至连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都曾抱怨说:“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国际价格的高点大量进口,而在最低点出口。”在学界掺杂着失望的复杂情绪极为普遍,很多人同意在短期之内,中国可能面临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但除了很早以前就一再提出的石油战略储备之外,并没有什么专家和学者可以拿得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有趣的是中国国内的这种恐慌情绪与国际石油交易市场上的浮躁非常吻合。全球的石油交易商密切的关注着中国和印度的一举一动,全球石油价格裹挟着这种普遍的恐慌,不断的创出新高。而同样有些惊惶失措的IEA权威,也一迭声的警告,目前石油价位不要说是高出50美元,就是高出每桶40美元,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有衰退之险。有人甚至认为,目前的价格甚至对生产国而言也太高了。因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增加储量也成了真正的挑战。应该说能源恐怖是现实的,但问题它会持续多久?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跟踪研究,提出此战略研究报告。报告目录一、全球石油纪录价格趋于稳定但经济紧缩即将开始二、石油市场的波动因素及影响三、中国开始支付石油问题的国内溢价四、国际石油价格的可能波动五、国内成品油价格稳定在46元区间六、成品油价格尚不构成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过大冲击七、国内的油产业垄断状况备受质疑八、中国迄今并无明确的能源战略九、短期之内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会发挥明显作用十、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困于高油价十一、信息分析附例一、全球石油纪录价格趋于稳定但经济紧缩即将开始从2002年开始,世界石油市场因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陷入了一场空前的能源恐怖。中国以及印度两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扯动了世界石油需求的敏感神经。催化了世界石油交易中的投机活动。使得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从国际原油价格的纪录水平来看,首先是原油期货合约在6月17日收盘曾涨至每桶58.47美元,已经高于今年4月1日创下的每桶5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此后,原油价格盘中又一度创下每桶58.60美元的历史新高,但这个纪录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每桶60.40美元的新价格所打破。到了今年的8月份,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因沙特国王的突然去世又达到64美元的最新纪录。事实上,能源恐怖是一种很现实的现象,这种恐慌情绪甚至影响到一向较为理智的国际大投行。著名的高盛公司就曾在早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全球油市已进入一个超级牛市阶段,油价可能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最高升至105美元/桶。不过仔细考察市场状况及其历史关系,我们认为这种能源恐怖即将结束,但不幸的是全球性的经济紧缩可能随之到来。未来一到两年,国际石油价格虽然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波动,但价格的高限纪录价格很难突破75美元,人们更经常见到的纪录价格可能是每桶7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曾经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由于石油交易商们已经用了几乎三年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市场变量,因此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对石油市场价格的影响基本已经较为充分的表露出来,未来即使油价有所波动,那么可以相信的是,中国和印度也将不是主导因素。但与此同时,我们相信,伴随弥漫全球的能源恐怖的结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定程度上的全球性经济紧缩。二、石油市场的波动因素及影响长期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是影响世界石油交易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以一种令人吃惊的速度提升,导致了对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以中国的情况来说,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增加了110%,比较而言,英国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4%,全欧洲也是下降的趋势,美国也仅仅是增长了15%,中国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很显然的是,当影响全球石油交易的因素,突然间由3个增加到了5个,市场的透明度会迅即降低,这就为投机性交易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最终使得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石油价格出现了泡沫化。很显然全球市场对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的出现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全球石油交易将逐渐走向理性,价格的盲目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趋缓。或许是一种巧合,经济增长以及在替代能源方面的努力,似乎恰恰给了颇有焦头烂额之感的全球石油交易商们一个喘息和适应的机会。在中国方面,对于2005年以及2006年的经济增长,普遍的预测是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9%,会略低于2004年9.5%的经济增长率。而在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很大的可能会继续稍稍回落至低于9%。而在印度方面,根据IMF的研究报告,印度的经济增长在有良好表现之余,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IMF预计其2005年经济增速将为6.7%,略低于2004年的7.3%。经济增长及其导致的经济总量,意味着石油规模的大小,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趋势表明,支持全球石油价格继续上涨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替代能源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2004年9月1日,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在北京高调宣布中国政府对进一步推动核电发展已经做出了新的决策,将加快核能发展,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预计在2020年以前,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他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甚至更多。如果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总量达到9亿千瓦,核电的总规模将达到36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600万千瓦,和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将少烧1.2亿吨燃煤,将大大减轻中国环境保护和运输的压力。事实上,在高油价的压力下,中国的石油进口也的确存在放缓步伐的迹象。对于这些迹象,不但中国的进口数据可以提供证明,就连美国能源部也注意到了中国石油进口速度正在放慢。美国能源部下属能源情报署EIA石油部主管库克(JohnCook)在今年8月份就曾表示,有数据显示全球两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和美国的石油需求速度都正在放缓,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最新的预测也表明,2005年的世界日均石油需求为8364万桶,增长率为2.01%,低于2004年的3.14%。三、中国开始支付石油问题的国内溢价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一套脱离实际的能源战略,强调通过自力更生解决能源问题,尤其石油需求。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长期以来在解决石油供应问题上的准备严重不足,不但没有石油战略储备,而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获取国际石油资源的战略方针。基本而言,中国实际是在仓促之间、被迫走上国际石油政治舞台的。近年来,为了解决石油资源问题,中国以两大石油巨头为主力,纷纷在中东、非洲、缅甸、俄罗斯,甚至美洲市场上到处出击,力图收购或控制一部分石油资产,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收购石油资产的活动远非是一帆风顺。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2002年在试图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股权行动中遭到惨败。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鲁金曾就此评价说,“中国公司在那场行动中遭到了侮辱性的待遇。”而近期最有震撼力的事件就是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事件,此事最后以中海油的理智抽身而宣告结束,但收购价码也高达令人吃惊的近200亿美元的程度。所有这些收购世界石油资产的活动,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对世界石油资源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在全球为收购石油资产所愿意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一个简明的统计表明,中石油在苏丹的采油历时已近10年,截至2003年年底,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了约27亿美元。而计划中的、也是备受争议的从俄罗斯到中国大庆的石油输送管线的投资规模是25亿美元,而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预计最后的总造价将会达到30亿美元。一个问题是,所有这些巨额投资,对中国的能源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在国际石油价格基本稳定之后,国内石油价格尤其是成品油价格未必能够稳定下来,而导致这种价格波动的原因,已经不是外部因素,而是比较纯粹的内部因素了。很简单的道理是,中国石油巨头大量收购境外石油资产的举动,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开支,而所有这些资金压力最终会反映在成品油的价格上,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在国际价格趋于稳定之后继续维持上扬态势。我们预料,未来的国内能源价格的变化趋势将无可避免的出现一种逆过程,在原来力求与国际价格接轨联动之后不久,国内价格又会与国际价格波动出现脱钩的状况。显然,这并非是一个消息,中国的能源消费者,必须为此做好支付国内溢价的准备。四、国际石油价格的可能波动国际石油价格趋于稳定并不意味着没有波动,但我们认为,未来一两年内可能的波动幅度高限将会在每桶75美元,甚至70美元以下。未来一两年内造成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盛产石油的中东方面依然是个世界火药桶,但伊拉克和沙特的形势已经趋于稳定,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军虽然不断被袭击,但它主要是个旁观者,伊拉克国内在萨达姆统治期内的原有矛盾促成了一批坚定的亲美派,并且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伊拉克的局势不会出现重大变数。沙特的新国王是坚定的亲美派,只要其国内形势不发生突变,则沙特方面是不会导致油价出现重大变化的,而更大的可能是沙特新国王会比以往更加配合西方石油供需的变化。中东唯一的不肯定因素是伊朗伊朗,的现执政者是一个强硬派,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在美洲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对能源需求的显著增加,而且美国在全球石油需求中所占比重较高,因而影响远大于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不过,美国经济增长的冲劲近两年来一直是持续的,因此美国对石油的需求虽然可能因储备量等原因产生短期的冲动,但不可能过大的影响到全球油价。我们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产油国委内瑞拉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其领导人属于比较激进的一方,一旦美国采取某种形式干预到其国内政治,则国际油价可能出现某种动荡。不过,我们认为,类似这些可能的动荡因素在20042005年时段的世界范围内都曾有所表现,如果用历史上的油价表现与上涨幅度与当今情况做比较,那么全球未来油价的高限(纪录价格)依然也仅会在每桶75美元以下,甚至是70美元的位置上波动,全球性的能源恐怖气氛未来会被大大削弱。五、国内成品油价格稳定在4-6元区间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导致消费和生产层面影响的主导价格,由于对昂贵石油资产的收购,预计这个价格还将会继续上涨,而最终社会、经济的承受极限在哪里,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的估计是以93号汽油的价格作为参照,当其售价超过每升5元的价位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明显的影响和冲击。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可能出现适度的收缩,石油需求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放缓,而社会各类低成本资金也可能因政策的放宽而相继流入开发领域,因此我们预计价格的上涨最终会在人民币4-6元的区间稳定下来,也就是在极为接近极限拐点的附近稳定下来。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因为没有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冲动,而是因为突破这一价格区间之后,将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重大伤害,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在这种可能的情况下,政策干预、财政补贴以及优惠金融资本必然会适时介入,这些因素可能阻止油品价格的进一步非理性上涨。六、成品油价格尚不构成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过大冲击我们同意摩根斯坦利公司研究人员对中国石油问题的基本判断,按照谢国忠先生的观点,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将石油价格高涨所带来的冲击吸收掉了。我们认为,全民性的房地产热及其巨大的泡沫性的收益,的确提高了对成品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而除此之外,钢铁等生产资料以及能源生产所创造的收益,同样也具有冲销成品油价格上涨的作用。凡此种种经济因素,使得中国消费层面的弹性增加,居民收入相对提高,抗油价冲击的能力获得了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预计目前成品油价格尚不至于构成对汽车产业的过大冲击。2005年汽车销售的疲态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汽车产业的内部问题以及前期汽车购买力的过度释放,可能是造成汽车产业疲态的主因,油价上涨的制约性表现并不明显。不过,我们同时需要指出
本文标题:全球能源恐慌与中国石油战略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