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上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是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的目的。一级市场:通过发行新的融资工具以融资的市场。二级市场:通过买卖现有的或已经发行的融资工具以实现流动性的交易市场。货币市场:亦被称作“短期融资市场”,通常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融资场所。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回购协议: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卖给买方,同时承诺若干日后按约定价格将该种证券如数买回的一种交易方式。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是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期限和一定利率,并且可以转让的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融资市场。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二板市场:又名创业板市场,是专门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快速成长的企业而设立的证券融资市场。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非上市或上市的证券,不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而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的活动。溢价发行:发行人按高于面额的价格发行股票。平价发行:发行人以票面金额作为发行价格。折价发行:以低于面额的价格出售新股。投资基金:通过发售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基金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持有人持有,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集合投资方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就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分业经营: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离经验,不得交叉开展业务。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中间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度的赔偿,从而是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最后贷款人: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并能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实际货币需求:在名义货币需求的基础上剔除物价因素,以货币所实际对应的社会资源即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需求。交易方程式:MV=PT,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剑桥方程式:Md=KPY,其中K表示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因此也被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权变法:根据周期波动确定货币需求量的方法。规则法:是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应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1∶8”经验数据:表明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是指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多货币的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基础。货币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比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货膨胀: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通货紧缩: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适当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措施,适当增加货币供应,促进信用的进一步扩张。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货币政策而选取的操作对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显示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本文标题: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3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