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历史创新教育之我见
初中历史创新教育之我见作者:好阳河创作时间:2000年8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绝非天生,它需要从娃娃们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贯穿其始终。初中历史课应义不容辞地分担这项光荣职责。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任务依笔者之见,乃是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以现代人之眼光审视历代成败得失,能够提出个人的独立见解,吸取一切有益的营养,服务和指导现实生活,即古为今用,以史为镜,鉴古治今。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历史教育距离这个目标实在太远,甚至背离了这一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阻碍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因素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几点设想。一、是什么阻碍了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一)八股取士的流毒八股取士是明朝盛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它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丝毫的个人见解,就连文体也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八股文”。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把读书当做加官晋爵的一块敲门砖。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怒斥八股文败坏人才比秦始皇坑儒还要厉害。我认为,当今的历史考试比八股取士有过之而无不及,表现如下:1.考察死记硬背的题一统天下,考察灵活运用的题则无立锥之地。2.把命题人制定的答案看得神圣不可侵犯,与之稍有文字上的出入就大开杀戒,见解不同更被视为异端,必先诛之而后快。(二)师道尊严与满堂灌1.师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老师自视为课堂上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围绕老师转。不经恩准,学生不得随便插话和提问,打断老师的讲述,打乱老师自拟的教学程序,否则就十有八九被定为捣乱分子而驱逐出境。老师紧紧牵住学生的鼻子,他们何来独立见解?就算有,又何来发表的机会?2.用进废退。长期满堂灌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渐萎缩,他们已经习惯于事事依赖老师,不愿动脑子,也不大会动脑子。(三)学科歧视造成的恶果不知从何时起,历史被莫名其妙地污蔑为副科,即考试不一定考的科目。既然不一定考,历史自然应靠边站。如此大气候下你再倡导学生研究历史轻则被视为不识时务,重则被骂作误人子弟!(四)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而思考是需要大量自由时间作保障的。可实际上初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实在少得可怜——作业汹涌而来,自习和饭后时间一律被各科瓜分殆尽。双休日该喘口气了吧?对不起,一大堆辅导材料请你背回去。学生如此疲惫,创新自然成为奢侈品。二、强力推行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几点设想(一)催生学者型教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能温前代之长短,知当代之得失;习旧文之语句,发新鲜之见解。否则,只知上传下达,不堪为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方福康认为,师范要出好教师,第一位是水平,第二位才是方法,教师教书要有他自己的东西。名师出高徒,只有学者型教师,才能造就创新型学生。(二)构建灵活多样、知能并重的考查方式2000年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首次实施开卷,令有志之士无不欢欣鼓舞,它预示着我们将要告别知识搬运工时代,进入知识重组优化的新纪元。然而历史毕竟有别于政治,一大堆基本史实若不在青少年时期将其牢牢掌握,进一步深造将成为空中楼阁。建议我们的初中历史考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基本史实,分值约为70%,用闭卷;第二部分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分值约为30%,用开卷。开卷试题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根扎于课内,枝延伸到课外,超本而不超纲。这就要求我们批阅试卷者要站在一定高度,对学生负责,对民族负责,人格高尚,知识渊博,慧眼识才,不拘一格,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要给满分。(三)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废止满堂灌主要措施是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倡导师生联系现实,共同讨论,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历史教学。要为鉴古治今学习历史,要敢于打破权威,探索课本上没有写出的东西。(四)多读勤写,学以致用创造条件使学生多读点历史课外读物,如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历史通俗专著等,开阔眼界,激活思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同时,组织学生勤写历史小论文,不断积累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出自己对历史问题对现实问题独特的声音。学以致用,才可谓真正成才。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创新教育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5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