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十七章--旅游环境地理
第十七章旅游环境地理•学时:6•主要内容:1、旅游与环境•2、旅游环境容量•3、旅游环境保育与管理•4、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旅游与环境•旅游发展和环境之间:彼此独立的关系、相互依存或共生关系、相互矛盾和冲突。•旅游离不开环境,旅游又作用于环境。•一、环境对旅游的影响•1、地理环境旅游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旅游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对旅游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对旅游的影响•人文环境对旅游的影响•2、经济发展环境对旅游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贸易均衡;外币兑换率;能源价格•3、政治和法律环境对旅游的影响•4、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的影响•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因素。•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1、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促进旅游地自然环境良性发展•促进旅游地人文环境良性变化•2、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对水体的影响•噪声和大气污染•生物资源遭受危害:对植物资源的破坏,动物资源的破坏•垃圾污染•旅游开发污染:建筑等旅游设施不合理设计、选址和建设,滥建大型人工景点。•游览活动的污染•旅游引起的社会文化问题:传统文化的弱化或同化传统文化的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以至丧失第二节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指特定时间内特定旅游地(区、点)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主要包括自然容量与社会容量。可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合理容量,既有容量(实际容量),期望容量(规划容量)。•容量一般遵循:水桶板原理。•如:城市公园的容量主要决定公园面积,游人必须过夜旅游区容量食宿设施起主要作用。•一、基本空间标准•是旅游环境容量测定的基点,是单位利用者(人、载体)必须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P166表)•旅游活动必须占用的空间因人与旅游活动类型而异。•同类旅游地因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客源结构、旅游者历史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差异占用的基本空间标准不同。•二、自然容量•是一种“供给导向型”计算模式,包括以设施、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物质容量和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生态容量两部分。1、设施容量基础设施与旅游专用设施容纳能力。旅游环境容量主要决定于餐饮、住宿等方面。•2、旅游资源容量•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题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瞬间极限值:资源的空间规模/每人基本空间标准。•资源极限日容量:每日开放时间/人均每次利用时间×瞬间极限值。•3、生态容量•有自然生态组分的旅游地才有生态容量。•保持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不退化,或在很短时间内自然生态环境能从退化的状态恢复原状。•维持自然生态质量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自身承受力;自然环境对旅游者所产生的污染物吸收与净化能力。•旅游者所产生的污染物有的自然环境能净化,但有的必须借助人工方法才能处理掉。•三、社会容量•是一种“需求导向型”计算模式,指旅游者和当地人口所能承受的因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主要包括旅游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接待地社会容量(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放化程度所决定)。•四、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主要包括景点的容量和景区内道路的容量。第三节旅游环境保育与管理•一、旅游环境保育•旅游环境保育要求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要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旅游环境保育在强调对现有环境保护的同时,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培育适合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氛围。•旅游环境保护:借助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根源与危害,通过全面规划,使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有计划地保护旅游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旅游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旅游环境教育:•始于是1965年。旅游环境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环境保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要性:•保护自然景观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保护人文景观是保护文化完整性和文化遗产的需要。•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紧迫性•旅游环境的自然衰败。•旅游环境的人为破坏。•旅游环境保育原则:•监督管理与宣传教育相统一•旅游开发与环境和谐统一•宏观法规与具体细则相统一•近期开发与永续利用相统一•旅游环境保育理论方法•1、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指旅游地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存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影响因素主要有:旅客的特征;旅游区及其居民的特征。•2、LAC理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设定一个极限。•管理过程:确定规划区的课题与关注点;界定并描述旅游机会和冲突;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调查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标准和社会状况标准;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关注点和现状,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选方案;为每个替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评选替选方案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与社会状况。•旅游环境保育内容•自然环境保育•人文环境保育•旅游资源保育•旅游氛围培育•旅游环境保育对策与措施•教育和普及先进理念•正确认识旅游对环境的双重作用•按照旅游环境容量接待旅游者•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行业经营与管理•调整旅游资源价格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旅游环境审计制度•制定科学的旅游环境规划•二、旅游环境管理•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中与旅游相关的各个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旅客的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旅游环境管理特点•综合性•区域性•社会性•非程序化•旅游环境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机构优化原则•奖惩激励原则•信息反馈原则•旅游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协调职能•指导职能•旅游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转变观念•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科技支持•环境教育第四节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和发展。(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害后代人的发展)•发展是前提•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公平性•广泛参与性•生态文明的目标•政策和法律体系•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保护是前提也是发展•具体内容•现实性•全面性•可续性•对策与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和完善旅游保护机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强化治理措施•加大植被保护力度,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景区常住人口,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第十八章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学时:6•主要内容:•1、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及优化整合•2、城乡游憩空间的规划与设计•3、旅游地生命周期第一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及优化整合•要素是旅游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要素: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客源地市场等六个。•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国外:•国内:•旅游空间结构要素•节点:旅游活动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域面:受节点吸引或辐射影响的旅游地。•通道:交通通讯等线状设施组成的路径。•关系图(P195)•二、旅游空间结构要素•旅游节点(吸引物聚集体、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物聚集体由核心吸引物、旅游形象标识物等组成。•旅游形象标识是关于旅游聚集体的信息载体。•它的功能有诱发旅游动机,帮助目的地决策,旅游线路安排,旅游活动选择,核心吸引物聚集体的辨别和旅游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区•由特定范围内具有特定风格和旅游重点的不同旅游主题的旅游节点或旅游范围组成,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区的基本单元。包含旅游对象,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由一个或多个相似的旅游节点组成•区内路径•是旅游活动得以运行和实现所必须借助的空间载体,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各吸引物聚集体和服务设施之间的流动轨迹。分为区内和区外路径。•旅游目的地区域•是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闲暇时间所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一般包括以城市为依托,进行节点状“一日游”旅游活动所能达到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过夜特征。旅游系统所有要素均包含在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出入口通道•是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地方。•旅游客源地市场•指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长期居住的区域。•三、旅游空间结构整合•1、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不同旅游目的地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差异性的发展模式,适当的模式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有凝聚模式、放射模式、扩展模式三种。•凝聚模式•形成过程:适应起步期,是旅游空间成长的最初阶段。•旅游活动首先在一些先天资源优势突出、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零散景点产生,通过几个代表性旅游地的开发、建设,形成单一旅游中心+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为旅游活动提供全部报务。•主要特点:•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狭小,系统内部尚未形成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下一级旅游分区也未形成,与区外联系松散;旅游开发处于R-P共生阶段,节点数目有限,规模较小,景观单调,综合吸引力较低;旅游路径系统较为薄弱,而且旅游流的流向呈单向性;客源地市场缺乏稳固性,仅具有近域吸引向性,较为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性质明显,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有限,缺乏成熟稳固的产业链和横向纵向联系。•开发重点:•加强旅游节点的吸引力和相关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不断增强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通过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以国内旅游为重心,重点开发一两个旅游节点,进一步增强极核的极化作用,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使其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完善的发展方向演进。•放射模式•形成过程:发展的过渡阶段。•通道系统滞后,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成为本阶段的主要问题。依托某一个或几个旅游城市,形成几个具有特色的次级旅游区。•主要特点•区域内部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功能基本健全,路径通达亦有较大提升。旅游流动呈现双向性,旅游系统开始发育。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时有了啼在的灵活度和选择余地;旅游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节点综合吸引力有了较大增强,市场拥有程度不断扩大,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客源地市场,对于外来因素影响的敏感度降低,具有全国吸引向性的旅游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呈现出以旅游区为核心、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互动体系。•开发重点•在这一阶段,区域旅游增长速度较快。这类旅游地域系统一般应采取重点发展国际旅游的战略,通过国际旅游的带动作用,以面带点,以点带面,不断拓展市场,带动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及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次一级旅游区的选择开发需特别谨慎,一方面,因为受通道系统的制约,旅游流向主要还是以集聚为主,扩散效应有限;另一方面,要注意旅游地的近距离替代效应和屏蔽效应。因此,次一级旅游地的选择,既要紧邻一级旅游区,以要突出特色,与一级旅游区形成互补增强优势,避免恶性竞争。•扩展模式•形成模式:准成熟阶段。旅游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通道系统的改善不但使系统本身获得充分发展,而且在系统内部已经形成成熟、完备的旅游服务网络体系。•主要特点•使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扩展型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形成并不一定意味着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进入稳定、高效、有序运行的成熟阶段,还需仔细研究各级旅游地的比较优势,确立各自在区域系统中的特色和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协调,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开发重点•发展重心应为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通过开发和创新适
本文标题:第十七章--旅游环境地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5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