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初中物理-运动+声波
1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⑴常用工具:刻度尺。精确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⑵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选看: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尺子,同时注意零刻度线的位置;②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③读: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⑶特殊测量方法:纸和金属丝-累积法、曲线-棉线法、硬币-滚动法、圆锥类-组合法。⑷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4、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1min=60s。5、时间的测量: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停表、钟表等。停表的读数:大表一圈30s,每格1s每小格0.1s,小表一圈15分,每格1分每小格0.5分,根据小表的刻度判断是0~30s还是31~60s,小表超过0.5分的,秒读数在31~60s范围。停表有不同规格,应根据具体表定分度值,读到分度值即可。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最终结果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tsv/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tsv/可变形为:vts,vst/。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3、运算过程中注意单位统一,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四、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tsv/教材23页实验:保持很小坡度的原因,避免小车速度太快,给记时带来困难;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此实验误差主要来源,时间测量的误差。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做传声的介质。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与介质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与振动频率无关。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2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5、人得听觉: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振动发声→声波传到耳道→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头骨颌骨可以传声。传导性耳聋,可治;神经性耳聋不可治。6、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是赫兹记作Hz。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编钟越大音调越低;成年男人音调低、儿童女人音调高;装水的瓶子,敲的话水柱长音调低、吹的话空气柱长音调低。弦乐的弦短而细音调高,绷得紧音调高(短细紧则高)。自然灾害、蝴蝶、大象能发出次声波,狗和大象也能听得次声波;蝙蝠和海豚能听得和发出超声波。3、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由物体本身决定,是识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5、区分声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三、声的利用1、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可闻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回声定位传递信息(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超、探伤)。超声波穿透能力强,容易反射。次声波传得远,可监测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台风海啸)。2、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超声波钻孔切割、超声波加湿器、次声波武器。转换法(微量放大):轻质小球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必会模板题1.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A.0.1m/sB.1m/sC.10m/sD.100m/s2.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3、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4.小明判断自己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运动,依据可能是()A.站台在向东运动B.站台在向西运动C.乘警在向东运动D.乘警在向西运动4、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如右图3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A、一定是图线aB、一定是图线bC、可能是图线bD、可能是图线c35.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树B.地面C.旁边的山D.自行车6.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像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A.v甲>v乙,s=16mB.v甲>v乙,s=8m,C.v甲<v乙,s=16mD.v甲<v乙,s=8m7.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微米B.毫米C.厘米D.米8.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C.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D.旅游车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9.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华跑较快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0.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12.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min行驶了1200m,然后又用0.5h行驶了8km,最后用5min行驶1000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m/s,中途8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m/s。13.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B.10m/sC.15m/sD.20m/s14.观察如图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s,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s。15.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运动的列车车厢里有一水平桌面,桌上有一静止小球A,突然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运动到B,这时列车正在()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16.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B.2m/sC.1m/sD.2.5m/s41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A.甲先到达B点B.乙先到达B点C.两人同时到达B点D.不知道v1、v2哪个大,无法判断谁先18.一小汽车以3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6s后开始刹车,又经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m/s。19.某同学在爬山活动中上山、下山共用4h,如果他上山用2.4h,从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1.5km/h,求他上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tBC=s,v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小”)。声学经典题1.关于声现象,
本文标题:初中物理-运动+声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6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