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3
护理学相关理论系统论成长与发展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压力理论角色理论系统论系统作为一种科学术语、一种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193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1968年,他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为系统科学提供了纲领性的理论指导。一、概念(一)系统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定义涵盖了双重意义:一是指系统是由一些要素(次系统)所组成,这些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是指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这些要素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后,它又具有各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2.分类(1)按人类对系统是否施加影响分类:分为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人为系统是为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为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的综合,称复合系统,如医疗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如人体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开放系统和环境的交往是通过输入、输出和反馈来完成的(如下图)。物质、能量和信息由环境流入系统的过程称输入,而由系统进入环境的过程称输出。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称系统的反馈。开放系统正是通过输入、输出及反馈与环境保持协调和平衡并维持自身的稳定。闭合系统是指不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绝对的闭合系统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暂时的闭合系统。(3)按组成系统的内容和要素的性质分类:系统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4)按系统的运动状态分类:系统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二)系统论的概念系统论是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领域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主要解释了事物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服务对象--人,是一个系统,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部分组成,同时人又是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人的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人与外部环境中各种系统间都相互作用和影响。人的健康是内环境的稳定及内环境与外环境间的适应和平衡。系统论为护理学提供了人、环境和健康为整体的理论基础。(三)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次系统与超系统的学说,指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系统本身具有整体功能,且几个系统可联合成更大系统,系统是按复杂程度的层次排列组织的。较简单、低层次的系统称为次系统,较复杂、高层次的系统称为超系统。一个系统是次系统还是超系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人体由各组织器官组成,每个组织器官是人体的次系统,人体是各个组织器官的超系统;家庭由个体组成,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的次系统,家庭是个体的超系统;家庭是社区的次系统,社区是家庭的超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的次系统。见下表:二、系统的基本属性(一)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的总和。系统的整体功能建立在系统要素功能基础之上,要增强系统的整体功效,就要提高每个要素的素质,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作用;同时对系统中各要素的结合以及要素、整体、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合理和优化。(二)相关性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功能或作用的变化,都要引起其他各要素乃至于整体系统功能或作用的相应变化。各要素与整体系统间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要素的变化都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三)动态性动态性是指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系统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过程是动态性的具体反映。如系统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并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四)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有自身特定的目的。系统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和稳定,求得生存与发展。(五)层次性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对于某一系统而言,它既是由一些次系统(要素)组成,同时,它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超系统(要素)。系统的层次间存在着支配与服从的关系。高层次支配着低层次,起着主导作用。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它往往是系统的基础结构。三、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1.促进整体护理思想的形成。2.组成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含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护理程序是一个开放系统。输入的信息是护士经过评估后的病人基本健康状况,经诊断、计划和实施后,输出的信息主要为护理后病人的健康状况。经评价后进行信息反馈,若病人尚未达到预定健康目标,则需要重新收集资料,修改计划及实施,直到病人达到预定健康目标。因此,一般系统论组成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见下表:3.作为护理理论或模式发展的框架如罗伊的适应模式、纽曼的系统模式等。这些理论或模式又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护理科研提供了假设的依据。4.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成长与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奥地利神经科医生,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他通过精神分析法观察人的行为,创建了性心理学说。弗洛伊德学说包含三大理论要点。(一)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有层次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及事物变化的综合察觉与认识,是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潜意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深层的心理活动部分,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潜意识中潜伏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不适乃至于心理障碍的症结。(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1.本我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2.自我是大脑中作用于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功能是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平衡。自我考虑现实,遵循唯实原则。3.超我为维持社会准则的一种特殊结构,属良心和道德范畴。其发展源自于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权威形象的影响。(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从性心理发展的角度论述人格发展,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欲期1岁以前,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原欲是一种原始本能冲动。婴儿的吸吮和进食欲望若能得到满足,可带来舒适和安全感;若未得到满足或过于满足则会造成人格的固结现象,从而出现日后的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2.肛门期1~3岁,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门区。健康的发展建立在控制排便所带来的愉快经历上,从而养成讲卫生、有秩序的习惯和能控制自己。固结则会造成缺乏自我意识或自以为是等。3.性蕾期3~6岁,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孩子最初的性情感是向双亲发展的,男孩通过恋母情结而更喜欢母亲,而女孩则通过恋父情结偏爱父亲。健康的发展在于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建立起性别认同感。固结则会造成性别认同困难或难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4.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此期孩子把性和攻击的冲动埋在潜意识中,而将精力集中在智力和身体活动上。愉快来自于外在的环境,固结则会造成压迫或强迫性人格。5.生殖期青春期开始后原欲又重新回到生殖器。但青年人已将注意力从双亲转移到自己所喜爱的性伴侣身上,而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若此阶段失败可导致个体出现身心方面的功能失常。(四)弗洛伊德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阶段年龄特点护理应用口欲期0~1岁口部成为快感来源的中心喂养可为婴儿带来快乐、舒适和安全感。因此喂养应及时且方法得当肛门期1~3岁肛门和直肠称为快感来源的中心对大便的控制和最终排泄可为小孩带来快感和一种控制感。因此在对小孩大小便训练时,应留给他愉快的经历,并适当鼓励,以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性蕾期3~6岁生殖器成为快感来源的中心孩子对异性父母的认识有助于日后建立起自己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两性关系,因此应鼓励他对性别的认同潜伏期6~12岁精力主要放在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上鼓励孩子追求知识,认真学习与积极锻炼生殖期13岁以后能量和精力逐步转向建立成熟的异性关系上鼓励自立、自强和自己作决定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期,每一时期各有一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处理是否恰当将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见下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阶段年龄危机正性解决指标负性解决指标婴儿期(口感期)出生~相信-不学会相信别人不信任、退缩或疏远别人18个月相信幼儿期(肛-肌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愧学会自控而不失自尊,能与人共处时常出现过度自我约束或依从别人的行为学龄前期(生殖运动期)3~5岁主动-内疚敢于有目的地去影响和改变环境,并能评价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态度消极,怕出错,过于限制自己的活动学龄期(潜在期)6~12岁勤奋-自卑求得创造与自我发展,并能控制自己的世界对自己失望,并从学校的学习及同学的交往中退缩下来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角色紊乱有自我认同感及发展自身潜能的计划角色模糊不清,难以进入角色要求青年期18~25岁亲密-孤独与异性建立起亲密关系,对工作与家庭尽职尽责缺乏人际交往,逃避工作或家庭中的责任成年期25~65岁繁殖-停滞富有创造性,生活充实,关心他人纵容自己,自私,缺乏责任心与兴趣老年期65以上完善-失望感到一生值得,能乐观对待死亡失望感,鄙视他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师或父母传授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寻求刺激、主动发现的过程。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期0~2岁,此期思维的特点是婴幼儿通过其身体的动作与感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2.前运思期2~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使用符号的水平,即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思维尚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持久和分类。3.具体运思期7~11岁,此期儿童摆脱了自我为中心,能同时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或更多方面,如能接受物体数目、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的改变。想法较具体,开始具有逻辑思维能力。4.形式运思期12岁以后,此期青年人思维迅速发展,进入纯粹抽象和假设的领域。他们能单独在心中整理自己的思想,并能按所有的可能性作推测和判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说被护理工作者广泛用在对儿童的教育及与儿童的沟通上。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一、内容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成五个层次,并用“金字塔”形状来加以描述,形成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维持人生命与生存的需要,包括空气、水分、食物、排泄、休息、睡眠等。生理需要位于“金字塔”形需要层次的最底部,是需要首先给予满足的需要。2.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便愈发强烈。安全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前者指个体需要处于一种生理上的安全状态,以防身体上的伤害或生活受到威胁。如行动不便者以拐杖助行,视力欠佳者配戴眼镜以矫正视力等。后者指个体需要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觉,避免恐惧、害怕、焦虑等的发生。如人们更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下生活,希望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祈求万事如意等。3.爱与归属的需要是第三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给予和得到两个方面,即个体需要去爱和接纳别人,同时也需要被别人爱,被集体接纳,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自尊的需要处于需要的第四层次。自尊有双重含义,即自尊和受他人尊敬。自尊视自己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被他人尊敬是得到他人的认同与重视。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上的愿望,并能从中得到满足。它是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是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均获得满足后,方可达到的境界。二、一般规律1.这些需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2.一般情况下,生理需要是最重要的,只有它得到满足之后,人才得以生存,然后才考虑其他的需要。3.有些需要需立即和持续予以满足(如空气
本文标题: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8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