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南开大学2010经济学考研试题答案详解
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答案详解一、简答题上传者:[参考答案](1)机会成本是指理性经济人在面临多方案而选择某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它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就是当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在经济学意义上,机会成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二是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为隐性成本。(2)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对于理性经济人来说,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说,沉没成本是机会成本是反面。(3)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由定义得知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的变化量(TC)除以对应的产量上的变化量(Q),即:TCMCQ或dTCMCdQ。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会先减少,后增加。理性经济人(如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其决策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CMR。因此,总的来说,机会成本是理性经济人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成本,而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考虑的。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产品导致的机会成本的增量,由此得到决策原则是MCMR。2.[参考答案](1)价格歧视及其三种类型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②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③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④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2)时间差价与分时段的航空客票价格时间差价是垄断者经常使用的二级价格歧视策略,指垄断者对具有不同需求函数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时间差价的一种典型形式为高峰负荷价。某些产品或服务需求分为高峰期与非高峰期。高峰期需求量大,需求曲线价格弹性较小,非高峰期需求量小,需求曲线价格弹性较大。在高峰期与非高峰期收取不同的价格对垄断者是有利的,同时也可以改进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时段的航空客票价格就是高峰负荷价的一个例子。下图1中的1D表示航运非高峰期的需求曲线,1MR表示航运非高峰期的边际收益曲线,用2D表示航运高峰期的需求曲线,2MR表示航运高峰期的边际收益曲线,MC表示垄断者的边际成本曲线。显然垄断者在高峰期收取2P的价格,出售2Q的数量,在非高峰期收取1P的价格,出售1Q数量能够使垄断者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另一方面,因为高峰负荷价使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这样使得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加总额最大。3.[参考答案](1)当信息充分时,显然有高质量商品的生产成本高,但需求大,低质量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但需求小,供求状态为图2所示。其中,,HHDS分别为高质量商品的需求与供给;,LLDS分别为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市场均衡时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分别为****,,,HHLLPQPQ。(2)当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一样,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但由于卖方心里清楚,故两种质量的商品的供给曲线与前述相同。如图3所示。显然,与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有充分了解的情况相比,市场均衡时,低质量商品的价格上升(***LLPP),数量增加(***LLQQ),而高质量商品的价格下降(***HHPP),数量减少(***HHQQ)。市场上低质量商品的供给反而超过了高质量商品的供给。[高分提示]北京大学1998年的经济学考研中出现过类似题型,原题如下:目前我国商品房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商品房质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房地产开发商对商品房质量的了解程度比购房的居民多。(1)假定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都有充分的了解,试作图说明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状况。(2)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试作图分析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变动情况。4.[参考答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用支出法来核算GDP的公式为:GDP=C+I+G+(X-M)其中:①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②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③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④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1)购买一辆旧的海信电视机不计入GDP,因为旧电视机在第一次销售时,已被计入GDP,旧电视机销售只不过是最终产品从一个消费者手中转移到另一消费者手中而已。(2)购买海信电视机股票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股票不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行为,而只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它不属于投资。(3)海信电器增加库存可以计入GDP,它是以投资I中的存货投资形式计入的。(4)也门政府购买海信电视机应该计入我国的GDP,因为它属于贸易出口,增加了净出口(X-M)。(5)政府为下岗工人提供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5.[参考答案](1)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等学者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LRCbYW,其中:C代表消费,b代表劳动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LY代表劳动收入,代表实际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RW代表实际财产。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人们在一生中的消费规律是:青年时以未来收入换取借款,中年时或清偿早期债务或储蓄防老,老年人逐日消耗一生积蓄。一般而言,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青年人和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所以,中年人具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青年人和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但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2)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大消费的影响国内外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对扩大消费有如下影响:一是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通常来说,一元钱对于穷人和富人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一元钱对穷人的边际效用高,而对于富人的边际效用低,因此实行具有收入均等化效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有助于提高边际效用。同时,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而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低。这样实行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从而有助于全社会消费量的提高。二是社会保障会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性。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人们的收入总是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消费,一部分为储蓄。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的大小取决于储蓄的量。在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人们在安排自己的收入时,总要留出一部分进行储蓄,以防备将来随时出现的各种意外风险。如果建立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客观上为人们建立一个“安全网”,这样个人的储蓄积累就会由社会公共部门负责,个人不必为失业后的生存而担心,不必为退休后的消费而建立储蓄。在这种情况下,自愿储蓄尽管还存在,但总的来说增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性,从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三是社会保障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器”,能够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和储蓄等经济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国际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并非首先在生产力先进国度中建立,也不总是经济繁荣的伴生物。相反,它往往在经济和社会危机中诞生,并且成为克服危机、走向复苏和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社会保障能够吸收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减弱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社会振荡、改善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和人力资源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各国实践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合理的保障水平能够对国民储蓄产生“挤出效应”,有利于“释放”社会的消费能力;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功能不足则会“挤出”消费,增强人们的储蓄倾向。适当、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不会“拖累”投资增长和GDP增长,反而能够为资本形成提供必要的诱导机制,并且促进增长的内在结构和质量的改善。6.[参考答案]当本国遭受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如石油价格高涨),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为E点,如图4所示,E点不仅是总供给曲线AS与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而且恰好处于潜在产出水平*Y上。如果此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国内油价也大幅提高,这意味着企业生产同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国内总供给曲线将向上平移至AS。相应地,经济体将从E点运动到E点,结果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从*Y降到了Y,价格水平从*P上升为P,经济体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即“滞胀”。理论上,E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因为此时,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下降。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缓慢调整,新的总供给曲线AS不断向右平移,最后恢复到AS。相应地,经济体沿着总需求曲线AD从E点最终返回到初始状态E点。在这个过程中,产出水平不断恢复性地增长,价格水平不断下降。然而,现实中,面对经济体遭受衰退和通胀共存的局面,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可能无法忍受经济体自身那样缓慢的调整过程,于是可能采取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如图5所示,将总需求曲线AD向右平移到AD,那么此时经济体将从E点运动到E点,产出水平从Y增加到了*Y,但是价格水平却从P点继续上升为P,传统的需求管理失效。因此,在治理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宏观经济管理当局需要权衡在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为了有效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政府在实施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出台供给管理政策进行配合,例如减免特定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创新,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二、计算题1.[参考答案](1)如果该消费者可以以r的利率自由借入或借出资金,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221111CYCYrr,该消费者的目标是最大化12(,)UCC,即:221211maxln()0.5ln()..11CYCCstCYrr构造拉格朗日函数:221211ln()0.5ln()11CYLCCCYrr则有:1122110,021LLCCCCr于是最优消费比例*1*221CCr,代入预算约束方程,求出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计划为:*211213YCYrr,*221113YrCYrr代入相关数值12380,262.5,5%YYr,即可得**12413,217CC(2)如果消费者第一期不能借款,则他在时期1最多只能花费1Y,因此这种情况下的预算约束变为:221111CYCYrr且11CY。由于无限制情况下,消费者的第一期最优消费计划为:*2111
本文标题:南开大学2010经济学考研试题答案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8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