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南开西经02真题答案
中华经济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年西方经济学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如何选择自己的最佳要素需求量?答:(1)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它所使用的生产要素能够给他带来利润最大化。首先应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厂商,其要素使用原则必然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成本(MFC)。其次,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使用生产要素原则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对于完全竞争厂商,增加的收益VMP=P·MP,边际要素成本MFC=W,所以其要素使用原则为P·MP=W;对于卖方垄断厂商,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边际要素成本MFC=W,所以其要素使用原则为MR·MP=W;对于买方垄断厂商,增加的收益VMP=P·MP,边际要素成本MFC=W(L)+L·dW(L)/dL,所以其要素使用原则为:P·MP=W(L)+L·dW(L)/dL。(2)根据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供给均衡条件为:MRP=VMP=MFC=AFC如图所示:在图中,d表示要素的需求曲线,S表示要素的供给曲线,E点为均衡点,均衡价格为0W,要素数量为0Q。如果要素使用量为01QQ,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W,边际成本为0W,01WW,厂商增加要素的使用量是有利可图的。反之若要素使用量为02QQ,则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为2W,小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厂商会减少要素的使用量。这样最后当要素的需求等于要素的供给时,即在点E时,要素市场达到了均衡。WW1EW0S(=MFC=AFC)W2d(=VMP)OQ1Q0Q2Q要素的供求均衡(3)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现分为三种情况分析厂商如何选择自己的最佳要素需求量。①若厂商的产品市场是垄断的,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情况下,厂商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则由MRP曲线表示。该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曲线,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是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市场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总和。要素市场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曲线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则决定于市场价格和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W=MRP。②若厂商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要素市场是买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VMP,边际成本是MFC,要素的供给曲线W(L)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市场供给曲线。要素价格由要素供给曲线W(L)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决定于VMP和MFC的均衡点。即此种情况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VMP=MFC。中华经济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③.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和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共存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此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MRP,边际成本是MF,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决定于MRP曲线和MFC曲线的均衡点,并与AFC曲线一起决定均衡价格。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MRP=MFC。2.举例说明外部性与市场失灵之间的关系。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2)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令PV、SV和PC、SC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PSVV、,但又有SPPVCV,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PPPSVCVV,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PSVV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PPVC。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SPCC,再假定PPSCVC,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PPPSCVCC,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因此,外部性(外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3)举例说明以生产的外部性的著名例子为例,即当钢铁厂排放污水给养鱼场造成损失时,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钢铁厂的成本加上养鱼场遭受的损失。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产品价格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影响,边际私人成本等于价格但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进行生产,所以钢铁厂的产量太多了,资源配置不合理。3.简要说明绝对、相对和持久收入论主要内容。答:(1)绝对收入论(absoluteincomehypothesis),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假说。这一假说的基本观点如下:①.消费开支(C)中华经济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仅仅是现期个人可分配收入(Yd)的函数,C=C(Yd);②收入的变化引起消费的同方向变化,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0ΔC/ΔY1);③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ΔC/ΔYC/Y);④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率为负数,即消费函数的斜率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绝对收入假说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消费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又解释了乘数如何决定。根据对消费资料的研究,绝对收入假说与短期消费行为相一致,与长期消费行为相矛盾,这种矛盾促使了以后“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设”和“生命周期假说”等消费函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相对收入论(relativeincomehypothesis)是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J·Dusenberry)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其他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即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②最近时期的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杜森贝利的假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一个家庭或个人消费多大比例的收入,即其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其相对收入,也就是说它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杜森贝利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消费对他人具有“示范效应”。如果所有个人或家庭的收入都加倍,则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保持不变,并将继续花费同样比例的收入,其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长期中分配格局的稳定性正是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解释长期消费函数。第二部分可以用来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它指出家庭和个人对收入上升容易适应,而对收入下降难以适应。由于“棘轮效应”,在短期中,即使收入暂时减少了,家家户户都没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消费方面的下降幅度低于它们收入的下降幅度。由此可知,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即使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也很难下降,从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正如短期消费函数所显示的那样,相对收入假说也存在不足:①它指出充分就业后收入水平的增长必然带来消费成比例增长。这一点对收入特别大和存在意外收入的情形不适用。②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但事实上,经过一定时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消费缓慢逆转。相对收入假说的以上不足由以后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作了弥补。(3)持久收入论(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ypbC其中,C代表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p代表持久收入。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在任何时期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持久收入不同。这种不一定可以解释在消费函数形式方面相互矛盾的原因。该假说认为,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一个持久部分和一个暂时部分。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分别由一个预计的、有计划的收入成分和消费成分组成;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则分别由收入方面的意外收益或意外损失以及消费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变化构成。在长期内,个人消费占有固定比例的持久收入,这就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在短期内,许多家庭或个人在经济周期中会面临一个负值的暂时收入,然而他们的消费与其持久收入相关,因而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增加,这就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由于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寻求消费其持久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因而意外的收益或损失将不会影响消费。但在实际运用中,持有收入和消费的价值估计极端困难。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还是他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弗里德曼用持久收入的稳定性,证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从而说明了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4.简述投机性货币需求和“流动性陷阱”的含义。答:(1)投机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中华经济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官方网站:圣才学习网部分货币。凯恩斯假定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来持有财富:货币和债券,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资产分别能给人带来的预期报酬。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因为,当利率较高时,持有债券的利率收入较大;同时,当利率较高时,在未来时期内下降的可能性也较大,所以持有债券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也较大。这两方面因素加起来,就使利率越高,债券越有吸引力,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越小。反之,当利率水平很低时,从债券上获得的利息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可能的资本损失,所以人们就宁愿持有货币。在极端情况下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可能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假如受利率影响的投机性需求称作2L,利率为i,则)(22iLL,odidL/2,如图所示:图投机性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但是,在凯恩斯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中,隐含着几个假设,即人们对自己关于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每个人都认为未来利率的高低将如其所预期的那样。因此各人将根据他预期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来决定是持有货币还是持有债券,二择
本文标题:南开西经02真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8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