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博雅高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
1博雅高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A.传(zhuàn)传.略列传.六艺经传.阿Q正传.B.识(shí)识.别识.破博闻强识.见识.真高C.横(héng)横.行蛮横.妙趣横.生专横.跋扈D.省(xǐng)省.悟省.察省.视双亲十分省.心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深恶痛绝晦气莫齿不忘前途渺芒B.责无旁代唾骂一张一弛成绩斐然C.恰如其分确凿喋喋不休汗流浃背D.味同嚼蜡刹那束之高搁无人问津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突降大雨,黄杰同学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B.我对语文教学问题,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实乃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C.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D.普通美国人的理智举止让人感慨赞许,相比之下,美国那些不以赖帐为耻,反而振振有词的政客们则只能叫人贻笑大方....。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B.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许多鲁迅的书籍,如《野草》《二心集》《呐喊》。D.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了,那是马克思逝世后的第12年。5.下面是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请选出不当的一项()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B.《狂人日记》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C.鲁迅一生写了很多篇小说,它写的往往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这些作品都被收入到《呐喊》这部小说集里,另外,还有《彷徨》、《故事新编》,一共是三部小说集。D.鲁迅除写小说外,还有杂文、散文、散文诗,如《南腔北调集》、《朝花夕拾》、《野2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集。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春秋事语·韩、魏章》考辨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有一种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古佚书,原书无名而且残缺严重,马王堆汉墓整理小组据其内容定名为《春秋事语》,并以各章首句为章名。在《春秋事语》中,以《韩、魏章》记事为最晚,它不仅反映了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而且其中“□赫曰”一条材料还能对传统文献有所补充。此句所载“□赫”的议论,在其他古书中都没有记载,由于缺字,也无法确定“□赫”其人的身份。郑良树《(春秋事语)校释》认为:“战国初期游士有杜赫其人……盖战国著名策士之一也。《事语》本章所载言论,盖亦杜赫说辞乎?”笔者认为,郑先生此说有可商榷的余地。《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伐秦”章记有杜赫说昭阳之事,战国时代曾发生过两次“五国伐秦”,从本章内容看,杜赫说昭阳时当属第一次,此役发生在公元前三一八年。另据《吕氏春秋•务大篇》和《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杜赫曾游说过周昭文君;又《战国策•韩策一》“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章载,杜赫也曾说秦(武)王,查阅有关年表可知,东周王室在周赧王时分裂成东西两个小朝廷,昭文君是东周小朝廷之君。周赧王即位于前三一四年。而秦攻取宜阳据载在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杜赫来秦当在此时。那以,“□赫”是谁呢?在《战国策•东周》“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章和《赵策三》“赵使机(仇)赫之秦”章中,又记有一位叫仇赫的赵国策士,“□赫”会不会是仇赫呢?据杨宽《战国史》中的《战国大事年表》考证,赵国派仇赫入宋为相是在前二九八年,因此,说“□赫”即仇赫也未必正确。《韩非子•难一》记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由此可知,高赫为赵襄子被围于晋阳城中时重要谋臣(此人又分见于《吕氏春秋•孝行览》、《史记•赵世家》、《淮南子》,“人间训”、“汜论训”、《说苑•复恩篇》等书)。我们从以上记述及《春秋事语》其他各章所记史事的时间范畴来分析,《韩、魏章》中的“□赫”应该就是赵襄子的谋臣高赫。6.以下不属于作者要考辨“□赫”其人身份的原因的一项是()A.《韩、魏章》记事为最晚,其中反映了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B.“□赫曰”一条材料能对传统文献有所补充。C.“□赫曰”一条所记“□赫”的言论在其他文献中无记载,极有价值。D.郑树良认为“□赫”可能是:“杜赫”的推测有问题。7.以下不属于否定“□赫”即杜赫的确凿证据的一项是()A.杜赫曾于公元前三一八年与昭阳有接触。B.杜赫游说周昭文君应在公元前三一四年之后。C.《战国策·韩策一》记载,杜赫曾经游说过秦(武)王D.东周王室分裂为东西两个小朝廷后,昭文君做了东周小朝廷的君主。3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郑树良所说的“《事语》本章所载言论”即《春秋事语》中《韩、魏章》所记载的有关“□赫”的议论。B.作者认为,杜赫的活动时间应在东周王室分裂成东西两个小朝廷之后,与三家灭智伯之事应不相及。C.《战国策·东周》、《战国策·赵策三》和《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对仇赫入宋为相这一事件均有较详细记载。D.作者从《韩非子·难一》所记高赫之事在《春秋事语·韩、魏章》同有记载这一事实中分析出“□赫”即高赫。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事语》的成书时间应在战国初期至汉代之间。B.《淮南子》所记史事时间较《春秋事语》、《战国策》都长。C.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战国大事年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D.作者认为“□赫”即高赫,也是从有关事件中分析推断出的结论。并没有找到实在的文献记载。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李文博传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复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衡令在听事帏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注:晏如:晏,平静、安逸;如,语气助词,用法同“然”)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身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因为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向,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是朝政浸乱,人多脏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隋书》)10.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委.之臧否委:委托、托付B.而清操愈厉.厉:通“励”、勉励C.然无吏干.干:干扰、干预D.唯文博不改其操.操:品德、品行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博“贞介鲠直”的一组是()①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②守道居贫,晏如也③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④唯文博不改其操⑤察己行事⑥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4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文博性格耿介,不依附权贵,多才多艺却命运不济,他特别注意学习政教经义。B.李文博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赏识,常帮助道衡察阅文书史册,抄录处理的政事,评说检查道衡的行事对错、用人正误并提出建议。C.李文博曾担任羽骑尉、秘书内省、校书郎、县丞等职,最后是道衡推荐担任从事。文博为官有学识、有才干,却得不到重用。但他恒以礼法身处,受到同辈敬重。D.李文博曾经拜访过房玄龄,他对房玄龄的问话表示了不满,指出要做好除恶扬善的事首先必须正本清源才有成效。否则,就是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也没什么用。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3分)⑵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3分)⑶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4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⑴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岳阳楼的高耸?(4分)⑵诗人怎样表现自己遇赦之后的轻快心情?(4分)15.填空。(6分)⑴花卉,是古诗词营造意境常选的意象之一。四时之花不同,各有其妙。如屈原在《离骚》中就以兰草来自况:“扈江离与辟芷兮,”陶渊明在《饮酒》中借菊花“,悠然见南山”来表现自己的悠闲自得;同样是写菊花,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词句却表达出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姜夔在《扬州慢》中更是借“,年年知为谁生”来表达一种历尽丧乱.物是人非的感伤。⑵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⑶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作品《》描写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和太守之女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五、(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5黄土邹志安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既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了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16.这篇散文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4分)17
本文标题:博雅高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9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