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查报告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班级:土木091组长:组员:2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在老师精心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更深地了解到当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各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使我明白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前人的艰辛努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该门学科知识和各理论的深入理解。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社会实践调查课题。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实践内容及要求后,考虑到我是贵州省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土家族人,为了对我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作为此次调查题目。我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形色各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在今天,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赶潮流;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或已被遗忘,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此,我作为印江县的一名土家族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印江县人及其他国人能更好地传承印江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呼吁人们不要遗弃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弘扬印江优良的民族风情,需要我们每一个印江人的共同努力。由于家乡太远,坐车要10来个小时才能到印江,因此,我此次的调查内容主要从网上得知。下面是我此3次的调查结果: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简介:(一)印江少数民族方面: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摆手舞、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二)文化以及文物文人方面: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蔡伦古法造纸、印江梵净山佛教文化、文昌阁、依仁书院……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三)民族风俗方面:印江土家族有哭嫁风俗、祭神的习惯,我们地方叫做“朝山”,每年在同一天同一座寺庙去烧香拜佛,在县内不同地区所规定的时间和寺庙有所不同。一些农村大年初一,女的要十二点过之后才可以去别人家玩,说是女的会断人家的好运,而男的则是带来好运。在印江通用红棺材葬人,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曹状元。4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到2010年,印江县有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染工艺、焰火架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土家族过赶年、下洞祭风神、花灯戏、傩戏8项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印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一)印江下洞祭风神宋末元初以来,每年六月六日,板溪下洞村老百姓设楮旗于广场,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便产生了祭风神,分启神、跩神、竖日月旗、杀牲四道程序进行。其跪拜仪节,先设神坛于风神庙或宗祠内,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位和七十二种牲肉祭品。土师身着大红袍,戴高帽,执宝剑,先步入厨房作法,后返回坛前祷告,坛前神汉在土师作法后,即进行杀牲、跩神、竖旗、烹饪、煮稀饭,众人抢食而告终。(二)印江梯玛神歌梯玛即敬神的人,亦称土老司。梯玛文化源于上古图腾时代,为了生存,土家族人幻想以巫术整治疾病,战胜强敌,征服自然,于是产生了歌乐体的梯玛神歌。梯玛神歌主要有摆手歌、进山歌、敬神歌等,融三教于一体,集九流于一身,以唱、跳、舞、吹牛角来歌神、娱神,祈祷平安,消灾避难,神灵附体,化险为夷。民间把梯玛神歌称为“牛角吹出来的神歌”。5(三)印江合水长号唢呐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迭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五)印江长路引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6(六)土家喊山号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喊号子”。在印江民间流传的有抬石号子、撬石号子、薅草号子、打铁号子、打夯号子、颠轿号子等,各种号子多为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其旋律与劳动节奏同步协调,富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其目的在于凝聚力量,提高工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七)印江土家族过赶年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腊月三十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摸黑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狼吞虎咽,吃完后立刻出征。(八)蒲氏墓朝拜蒲氏(1328—1417)遵义人,昭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候田儒铭之妻,因田儒铭征剿朗溪十五洞蛮夷有功,元封太安夫人,明封恭顺夫人,寿终于朗溪,葬于孟关村一山堡上。田姓先民认为蒲氏是元明两代赐封的贵妇,福分大,墓地龙脉好,死后为仙,并把蒲氏墓地作为正月拜年上亮、三月清明挂亲祭扫、六月朝梵净山的第一站。集体朝拜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朝拜者除本县的外,有贵阳、遵义、凤冈、务川、7镇远和毗邻的凤凰、麻阳、秀山、酉阳等地人。朝拜以祭祖为主,也有祈求生儿育女的,有祈求避邪消灾的、许愿的、还愿的。(九)印江字牌玩技玩字牌是印江及其相邻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方式。当地人称字牌,外地人称苗牌,系采用白皮纸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牌面篆写中国数字壹到拾的大小写法,字体书艺极高,极富草韵而不失篆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游戏技法非常复杂,是民间数字游戏的典范。(十)印江红棺葬红棺葬起源于唐初,城南云半曹某赴京殿试,高中状元,皇帝询其家况,曹某赋诗以答,忌,杀之。国人鸣冤,追曹以显爵,特赐葬红棺。为表纪念,印江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等。(十一)印江土家族婚俗自明代“改土归流”以来,印江男女青年缔结婚姻要经过很多程序。男方要请媒提亲、送书开亲、烧香、请庚、过礼。婚期前一天,女方要举办花园酒、哭嫁、辞祖。佳期这天,男方要发轿迎亲、回车马、拜堂、闹新房、回门等。8(十二)印江印染工艺印江印染工艺流传已近千年历史。印染分染色和印花两个部分,以土蓝靛为染料,以白土布为底布,印染成蓝底印花布,其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收藏家亲睐。印江印染工序繁复,在花板制作、染料制作、染色印花等工艺流程中有几十道工序。其工艺品形式多样,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富有灵性和美感。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整个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技艺全靠师徒相承,世代相传。(十三)印江红雨伞制作工艺十七世纪末,印江城北官庄坝覃姓从江西引进红雨伞,之后,印江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制作出来了独特的红雨伞。红雨伞由竹子、印江白皮纸、柿子油等19种材料精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竹子加工成雨伞骨坯,用石灰水浇淋、浸泡,然后用桐油掺油红(或品红、黄丹)涂抹,再用青油罩面即成。每把雨伞共72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十四)印江“韵酒”酿造工艺印江朗溪韵酒是用本地所产糯高梁为原料,用药曲(米粉加草药汁做成)发酵、蒸煮等传统工艺酿制而成。韵酒时温度要适中,一般在15℃—25℃之间,其味甜酸而清香,色泽红黄而透明,能解渴清心。清末曾用此酒进贡皇族,故又称贡酒。9(十五)印江蔡家坳古法造纸明代天启年间,印江蔡家坳一带就生产白皮纸,一直延续到今天。构树皮(又称楮皮)是古法造纸的主要原料,作坊及工具有土窑、舀纸房、铁锅、晒架等。生产过程包括选料、蒸煮、浸泡、漂洗、碎料、舂筋、打浆、舀纸、晒纸、收垛、分刀、捆扎、包装等多种工序,号称七十二道工。其产品具有质韧、抗氧化、拉力好、吸水性强等特点,常用于书画、制雨伞、斗笠、包装、祭祀用纸。其工艺相传为蔡氏后裔传入印江,故人们把这种白皮纸叫蔡伦纸。蔡伦被印江民间造纸业主尊为鼻祖、纸神,供奉于神龛。(十六)印江焰火架编扎工艺火架又称阴火架,距今约有500年历史。焰火架由八块长方形皮纸板围成的空心柱体,里面共装十三台传说典故内容。施放焰火架时,点燃引线,引燃火炮,隔火板上传说典故彩画在灯火照耀下展示片刻,在火炮的燃放中,下一台传说典故内容又展示出来,直到十三台故事展示完毕。整个编扎按施放程序用竹条、皮纸、火药、鞭炮等精心彩画制作。(十七)土家族金钱杆金钱杆是印江土家族花灯中的一种道具,也是花灯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制作方法是把一根直径2厘米左右的竹子,把两端劈出约5厘米的槽子,在槽间穿上一根小棒或铁丝,然后穿上有孔的几十枚铜钱,在表演中发出独特的声响节奏。金钱杆的唱法为一人唱一人合或一人唱多人合,结构为过门、历史故事、二十四节气、十二古人等。10(十八)土家族摆手舞明朝倭寇猖獗,横行无忌。为保卫家乡,抵御侵略,印江团龙土家人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抵抗倭寇。后来,为纪念在抗倭战斗流血牺牲的英魂,每年单月土家先民举行摆手舞活动,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兼融花灯、龙灯、傩舞、茅古斯舞、八卦铜铃舞、跑马舞、劳作舞和农事信仰等内容。(十九)印江土家族哭嫁歌哭嫁是印江土家的婚俗活动之一。梳妆打扮后的姑娘在出嫁前两天晚上,先由母亲“开声”引导,然后有节奏地放声大哭起来,同时,有好友陪哭。哭词有固定语句,如《开声歌》、《哭娘歌》、《哭爹歌》、《开脸歌》等,也有即兴发挥,所诉内容有叙骨肉之情、离别之苦以及自己成长过程等。气氛时起时落,时高时低,最后一个晚上成为哭嫁高潮,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新娘上轿前结束。(二十)印江朗溪封火桶子建筑工艺朗溪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至今保存着45家封火桶子,皆为封火墙围护的四合院,其建筑多为三柱二瓜或五柱四瓜的小青瓦房屋。正房与厢房,对天连成一体,梁架结构皆为穿斗式,置龙门于一角,天井内用青石平铺,正房前青石细钻阶沿,正房中间为堂房,置香火牌位,次间为寝室,稍间有的置厨房或寝室。面壁下部为走马板,上部为篱笆粉壁,厢房为雕花窗,正房和厢房的木柱、板壁、门窗均有雕画。11(二十一)印江古营盘建造工艺印江境内营盘有河西营盘、甘川营盘、居洞沟营盘、圣墩营盘、慕龙营盘等200多座,建有进站、出门、哨卡、瞭望台等,内有磨、碓、灶等,这些营盘封存着许多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遗迹,特别是朗溪镇境内的营盘建筑,体现了御敌战略联防和游击攻防体系的战略战术思想,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二十二)印江灯夹戏印江灯夹戏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灯夹戏搬上舞台走向戏曲化,进而发展为一种花灯歌舞及戏曲艺术,表演艺术集唱、做、念、打、舞,身、眼、手、法、诀为一体,灯中夹戏,戏中夹灯,幽默风趣,寓庄于谐。印江灯夹戏有《巧英晒鞋》等70多个剧目,有曲牌丝弦、锣鼓两个大类130多个曲,其音乐有戏曲板腔雏型,有高腔、平腔和丝弦灯曲牌,表演有前代人留下的“艺诀”,戏剧情节中串有插诨打科,能载歌载舞。(二十三)印江大溪沟采茶灯从唐朝至今,印江大溪沟采茶灯大致有两种,一是采茶姑娘在锣鼓、钹、二胡等乐器演奏中唱灯跳舞;二是以采茶姑娘为主,配有社会各行业人物表演。采茶灯主要根据所扮角色的职业特征,摹拟其形态和行业行话,其主要角色有12采茶姑娘、渔、樵、耕、读、商
本文标题: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0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