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历史(Z)高一改错题
一.选择题:1.(2010·高州高三模拟)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C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死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2.(2009·聊城高三期末)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D从材料“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知①正确;从封地主要在农业区的山东、山西知②正确;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知④正确。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知③不正确。3.(2010·吉水高三模拟)“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社会转型B、发展封建经济C、打击贵族特权D、增强本国实力D战国时期正是古代中国转型时期,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于人才非常渴求,希望招募人才,增强本国实力,称霸天下4.(2010·杭州高三模拟)“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随着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5.(2010·杭州高三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答案:C。解析:分封制产生了很多诸侯,由于诸侯血缘亲疏的发展,造成了后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因此A说法正确。秦统一后,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郡县制就是中央几圈的体现。6.(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下列有关秦朝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是郡县制的创立者B.郡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C.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D.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A解析: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县制。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期,不是秦始皇的独创。7.(2010·佛山市高三质检)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解析】A注意对论者语意的理解:汉初郡国并行,时有王国叛离而郡县则听命中央,由此看出论者在论述秦创制的郡县制的好处。8.(南通高三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解析】D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9.(2010·浙江高三模拟)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D.“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10.(2010·合肥模拟题)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A.推行郡国并行制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C.实行州县两级制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B解析:汉景帝时期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A汉武帝不符合;C汉代还没有州县两级,唐代才有;D行省是元朝的制度。11.(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某次大型公务员考试,考察大家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下列属于汉朝主要选官制度的是A.察举制B.世袭制C.科举制D.皇帝直接任命A解析: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12.(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北宋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的主要意义是A.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提高了地方的工作效率D.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D解析: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夺得了天下。为了防止同样的局面在他身上发生,他千方百计削弱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使地方再也没有实力与中央相抗衡。13.(2010·高州高三模拟)“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C汉武帝时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A项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已实行,B、D项首创于秦朝。14.(2010·泰州高三期末)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解析】B考查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中书省草拟,门下审批,尚书执行,工部具体主管工程。15.(2010·高州高三模拟)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B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宋代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16.(2010·高州高三模拟)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D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17.(2010·泰兴市高三模拟)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B西汉的察举制既是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是以才学为主。隋朝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和统治基础;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庶族地位提高,抑制门第主义;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稳固了封建君主统治。18.(2010·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A.绩——孝廉——门第——才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D.孝廉——绩——才——门第19.(2009·肇庆市高三期末)(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思想,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是A.派遣文臣担任知州B.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C.设置转运使D.削减节度使的实权【解析】A提取信息: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原因是武将的专权,而文臣如果担任地方官,即使贪污,危害也超不过武将,为此他派文臣担任地方官。20.(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B.君臣关系逐渐疏远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C解析:大臣从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反映了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小,专制皇权逐步得到加强。21.(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B解析:明太祖废丞相之后,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朝政,起顾问的作用。在文渊阁设内阁,阁臣有票拟权,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这些都是明成祖朱棣所为。22.(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A.维护国家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防御侵略D.加强民族团结A解析:注意关键词是“最主要的积极影响”,国家统一安定了,经济才能得到发展。23.(2010·高州高三模拟)“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A.汉武帝B.宋太祖C.明太祖D.清雍正帝C很明显根据材料我们得知指废除丞相一事,所以选明初的明太祖朱元璋。24.(2009·枣庄高三期末)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时”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解析】B“畏法度者”,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人治高于法治,法律的制定完全服从皇帝的个人意志。所以,畏法度者实际是强调遵从皇帝的意志。25.(2009·肇庆市高三期末)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内阁制度日渐成熟B.君臣地位发生变化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解析】C提取信息:通过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集中,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在皇帝手中。二、非选择题:26.(2010·吉水高三模拟)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2分)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解析本题以秦朝灭亡为背景,考察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郡县制,题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考察内容基础,难度不大。(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27.(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简要列举秦朝、唐朝、北宋和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
本文标题:历史(Z)高一改错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