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4日热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入选理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14年的研讨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相关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析,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三个倡导”具体内容的解读,尤其注重其与传统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辨析。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引领社会思潮,支配整个社会领域的各种价值规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保障等。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引导,特别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制度建设,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去;个体教育,特别强调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探索新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和符合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专家点评2014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发表了许多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处于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学界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坚持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需求,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本质诉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基本遵循和具体要求。这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点评人吴潜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热点2.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入选理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2014年,围绕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学术探讨与研究成为热点,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其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⒈对“治理”理论的学术史梳理和内涵解读,强调治理主体上的多元参与,治理机制的法治化,治理理念的理性化,治理对象的公共性等。⒉关于“国家治理”的内涵,对此学术研究有不同的侧重,一种强调社会的作用即社会自主性的治理;一种强调国家的作用即国家主导下的治理;更多学者指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说到底是国家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的协商与合作。⒊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内容。前者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指制度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⒋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保障:强调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建设法治文化;研究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辩证统一关系;突出“依宪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专家点评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深度关注。一方面,依法治国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依法治国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学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学领域的问题,也是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依法治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民主与法治等等,都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热点。(点评人桑玉成,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授)热点3.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入选理由儒家传统对今日中国之制度设计有哪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成为2014年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⒈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构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使命、概念和方法等主题展开。⒉对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阐释,对儒家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互动以及“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尊贤任能”“廉政勤政”等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⒊对儒家经典进行政治哲学的诠释,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尚书》《春秋》等经典文本中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度挖掘。⒋对历代思想家的学说、观点进行政治哲学的解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人政治思想的关注和评析。⒌对儒家思想与理想政治形态及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专家点评当前,挖掘儒家思想理论的创新成果与面对当代问题的实际需要相比,显得非常不足和薄弱,尤其是在儒家基本义理和社会科学及社会政策结合方面。这有待于学术界持续不懈地努力。儒家政治哲学研究的开展,在儒家思想理论创新方面带了个好头,但仍需要在中国政治哲学史的开掘和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理论建构两方面做更多的研究投入。期待儒家政治哲学的研究为解决当代广义社会政治领域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历史与哲学智慧。(点评人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热点4.微时代的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入选理由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促发了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精神状况等的转型,其后果与走向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层面,尤其是以“微”为特色的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⒈对表征微时代特征的碎片化生活方式和“微文化”进行归纳与阐释。学者们普遍认为,基于互联网文化的微时代,人们的交往、工作、娱乐都呈现出有碎片化状态的趋势,也呈现出跨阶层、跨地域、跨平台等特征,而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变得便捷、多样化。⒉关注微时代的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机制。有学者从作为微文化载体的机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以及网络文化的生产来探讨微时代文化传播的逻辑,指出多元话语和差异表达开始越来越多地占据公共文化空间,而媒介话语表达机制也正在走向“微主体化”“无地方化”和“强社交化”。⒊反思微时代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背后的精神与社会问题。学者们在看到微文化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喧嚣浮躁、疏离虚无、自我怀疑乃至自我消解的时代症候,需要人们对此种文化现象保持一份警惕。●专家点评今天,“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新传播方式,即微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新课题。因此,这个选题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它的思考和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接地气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真正的前沿问题。(点评人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热点5.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入选理由2014年,虽然世界经济走出了经济危机,但增长乏力,不平衡没有消除,产业创新仍待探索。从中国自身发展进程而言,自从2012年GDP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由大求强的战略目标历史地提上了议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成为核心主题。学界对新常态的研究涵盖了多方面的主题,包括如何看待增长率的下降,如何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增长模式,如何实现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结构升级,如何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如何使投资在增长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继续发挥出口对增长的支撑作用,如何形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如何使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成本优势转向依靠人力资本质量与技术进步,如何形成统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如何推动低碳型发展方式,如何化解因增长率下降而显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如何从刺激性政策调控转变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科学的宏观调控,等等。这些主题构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研究的丰富内涵。●专家点评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新常态思维探索发展转型的主题是必要的。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增长、新结构、新动力与新风险。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并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国内外经济新常态历史性变化的内涵,形成适应新常态发展所需要的战略与政策,并在新常态发展中赢得主动,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议题。(点评人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热点6.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入选理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提法从十六大报告开始至十八大报告一直沿用),仅一字之差,却具有重大意义。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强调主体多元、关系平等、方式灵活以及手段综合。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有别于西方,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模式。当前,社会开放性所带来的全球风险、社会危机以及新型社会治理力量的兴起,迫切需要中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予以回应。对“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意涵、现实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充分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2014年有关“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情况大致如下:⒈从中国治理文化的特殊性、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以及治理内容的内生性等维度,揭示中国社会治理的本土特质。⒉对社会治理方式、制度、体系的宏观论述。涉及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体关系及能力、关键环节、核心议题、基本依据、实践路径等方面,深刻剖析了“一主多元”“社会协同”“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基层自治”“社会共治”“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社会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基本路径。⒊将社会治理的思维应用于相对微观的领域和实际操作层面,发掘在网络社会、城市/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实务、企业劳动关系、突发公共事件等具体情境中,社会治理理念的实现机制,以及其中蕴含的新特点、新价值,使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更加深入和丰富。●专家点评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节点。鉴于此,各个学科都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解读和研究中国式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及其应用价值。面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社会学学界则以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重点论述了创新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不过,迄今,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有待于拓展和深入研究的命题还很多,包括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与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研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与现实路径研究;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等等。(点评人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热点7.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入选理由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对中国和东亚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甲午战争,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革,也有利于明晰日本历史的转折和东亚历史进程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研究情况大致如下:⒈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形势研究。学者们分析了甲午战争爆发时的世界局势,中国国内政治体制落后,中国和藩属国朝贡体系的变化,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战略战备计划等形势,论证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驳斥了甲午战争突发论。⒉甲午战争军事情况研究。涉及甲午战争中中日军事力量、战略、战术的比较,清朝陆海军的评价,甲午战争的情报问题。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原因。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者们着重分析了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国力、政治体制、经济形势、思想文化等的冲击和长远影响。面对新形势,总结战争经验、吸取教训尤为重要,诸如发展国力、杜绝腐败、实现强国梦想,避免战争,减少战争带来的人类灾难等等,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思考。⒋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进程的影响。甲午战争使中朝宗藩关系终结,日本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心理基础、意识形态、对世界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欧美和日本等在华势力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
本文标题:历史高考热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