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功劳、苦劳、疲劳2004年07月22日17:36作者:逸鸿在上一个世纪,不太得志的中国人论及个人的状况总喜欢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这句话说明了一种不太辉煌的现状和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有抱怨,有不服,更多的是无奈。说这种话的一般是机关或企业的基层干部和中层干部,也包括普通群众。这间接地表明了这个单位的状况不好,或是说话者的境遇不佳。于是,有领导者将这句话一概斥之为“发牢骚”,久而久之,似成定论。毫无疑问,单就这句话来说确是消极的,有了功劳还谈什么苦劳、疲劳?正因为没有功劳,只有等而次之,况且功劳一般都是领导认定的,别人不说只有自己安慰自己了。其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是很难谈到什么建功立业的,大多数人都只是一种工具,为实现上面的某个“计划”而劳作,你可以有好些苦劳和疲劳,却谈不上功劳。当然,为了使人们能够继续地无怨无悔地劳作下去,办法还是有的,这就是评先活动,给你一个“先进”的奖状或是一个“模范”的称号,但这并不是说明你立功了,而是对你的吃苦耐劳的过程的一种安慰,一种刺激,目的不过是要你和其他人一起再接再厉,继续操练。至于你的劳动对社会是不是真正具有意义,恐怕就很难说了。譬如在过去的大跃进运动中,就诞生了不少“模范”,在文革中就命名了不少“英雄”,当这些人再回首,留下的却是尴尬的感慨。所以,“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这句话倒是说出了一种真实存在的社会状态,一种人们心里的委屈,一个看起来消极实际上一针见血的真理。因为当效果与过程不能统一的时候,过程在渲染中贬值了。经过了思想解放的几重反复,人们开始注重实效了,也就是说,把效果看成人们活动的最终目的。这对于过去不讲实效是一种进步,不管你说它是草还是苗,粮食收到库里才算数。然而,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一种似是而非的形而上学偏颇思维渐渐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某些领导者身上占了上风,就是不论过程,只看“效果”。招商引资也好,产品销售也好,工程项目也好,统统以数字说话,而不问实施过程。于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举大行其道,如行贿受贿、以劣充优、泼人污水、偷梁换柱等违法违规行为到处泛滥,或明或暗的“豆腐渣工程”举目皆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堪称此类思维方式的“典范”,这就是过程与效果被割裂开以后必然产生的结果。问题还不仅于此,在很多企业和机关里,一些领导者见物不见人,特别看轻人的价值,对一般人经过努力完成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那都是很简单的事情,既没有“物质奖励”,也听不到象鼓励语言一类的“精神安慰”,人们郁闷而被动地工作着。殊不知每项工作的完成都有一个付出汗水的过程,都是人们体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忽视这一点说轻了是忽视过程的实现,说重了就是没把人当人看。即使是天才的领导者让他去做某件一般的工作,也不一定就会比一般人做得好,而一个有素质的工作人员把他放到某个重要位置也不一定就比现任的当权者差。地球少了谁都照样转,这句话如果老是对下属讲,本身就具有反讽的涵义,不过更表明了当权者的话语霸权而已!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是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谁的功劳?要说个一清二楚恐非易事,总不能将此桂冠戴在暴君秦始皇头上吧!但其中的苦劳和疲劳却是不言而喻的,不然,何来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惨传说?我们谈到某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或某个企业所取得的的效益,必然是有关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这里面饱含着工作人员的社会经验和聪明才智,也浸透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他们在最终结果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不可讳言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同时也贡献了苦劳和疲劳。奉劝那些大官小官还有不大不小的芝麻官们,不要瞧不起老百姓,不要轻视地位暂时不如自己的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变数无时不在,别让过分的言行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后悔。古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发生争吵和埋怨的时候,是因为平等的人们没有分到平等的东西,或者不平等的人们分到了平等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听到“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慨叹时,绝不可认为这是什么牢骚话,从语气中的不平和无奈中就可判断,不是方向出了问题就是机制出了问题。以李逵的性格,将板子迳直打在说话者的顶头上司的屁股上,恐不会有什么大错。正确对待功劳苦劳疲劳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为机关干部讲党课时指出:要正确对待功劳、苦劳、疲劳,做到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而现实中却有一些领导干部在自我评价时常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言下之意,不论工作好坏、成绩大小,总还做了些工作,有些和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格。一旦得不到组织的提拔重用,他们又会以此为借口,闹情绪、使小性,牢骚满腹、消极懈怠。这既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浮躁轻狂的心态,又说明他们缺乏党性修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克服这些问题,必须辩证地认识功劳、苦劳、疲劳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功劳是衡量干部政绩的关键。苦劳和疲劳是成就功劳的前提与基础,领导干部工作不下一番苦功夫,不能吃得苦中苦,功劳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也是投机行为居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只讲苦劳、疲劳,却总是出不了功劳,除非身处特殊岗位,多数应归于无所作为、相形见绌的“懒官庸官”之列。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首先要干事。组织安排一个人到领导岗位,就给他搭建了干事建功的舞台,提供了施展才干的空间,他应该把握机遇、珍惜岗位,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勤于政事、踏实干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用出色的成绩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也只有这样,他付出的苦劳、疲劳才有更强的说服力,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其次,苦劳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如果说功劳是努力付出的结果,那么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苦劳和疲劳。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干部不是为了贪图享乐,封建士大夫尚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该殚精竭虑为党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人民的好干部,都是工作在环境艰苦、条件较差的岗位。可是他们服从组织、心系群众,风吹日晒不言苦,高寒缺氧不畏苦,生活清贫不叫苦,把事业的根扎向土地深处,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默默无闻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他们的苦劳是以不让群众受苦为出发点,已经升华为一种“以苦为乐不言功”的精神境界,注定会在群众心中立下永恒的丰碑。再次,疲劳是领导干部的心态使然。如果领导干部没有干事建功的理想,缺乏不怕吃苦的作风,整天沉迷于名利得失的小算计里,那么工作中就很容易产生疲劳感。领导干部克服疲劳感,要学会做好四则运算。要善于用加法对待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成功的道路由一个个踏实的脚步递加所致,出色的成绩是一个个完美的细节累积所得,只要默默耕耘,一定会有收获。要善于用乘法对待事业,“团结就是力量”,孤芳自赏只能使人迷失方向,只有凝聚集体的智慧,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力量。要善于用除法对待政绩,“孤木难成林”,领导干部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政绩,以团队为分母,个人为分子,摆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分功不揽功。要善于用减法对待名利,“有舍就有得”,只有少计较些个人名利,清除过多的私心杂念,才能放下思想包袱,摆脱疲劳心态,在轻装上阵、轻松工作中体验快乐。把“担子”担好据报载,云南省昆明某市委书记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全市干部一定要强化“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危机意识,增强“千帆竞争、百舸争流”的进取意识,树立“乘势而上、奋力追赶”的责任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朝气,敢于争先的勇气,奋力开拓的锐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此,笔者深有感触。所谓领导职务,说通俗了,其实就是肩上的担子。每个领导干部走马上任,都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把担子挑起来,和大家一起推动工作的全面发展。然而,当今社会却出现了部分把“担子”当成“椅子”的干部。这些干部往往把担任的职务当成一把高级的椅子,股不愿离开椅子了,不爱往下面跑了,与基层的同志接触也少了。不再想着该怎样把“担子”担好了,而是想着如何躺在“安乐椅”上享福了。这种重椅子而轻担子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公仆的角色显然是相悖的。是担“担子”还是坐“椅子”,我觉得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权高不忘责任重,位尊更增报国心”的优良作风,把官位当做工作的舞台,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高度负责地完成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的成为群众拥护的“挑担人”。
本文标题:功劳苦劳疲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2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