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功能性胃肠病讲解:毛彦州2012年4月13日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原因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值得要强调的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可能是部分FD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病因之一,根除Hp可以是部分Hp阳性的FD患者症状改善或消失。临床表现疾病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疾病危害因为缺乏器质性疾病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集中表现在上消化道症状引发的不适以及可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部分患者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致进食减少、消化吸收效率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成分不全面)。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其中,部分患者就是因为对内镜检查提示存在的慢性胃炎,特别是CAG,存在较大的思想顾虑和恐癌情结。[1]诊断鉴别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III标准中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指病程在6个月以上,累及消化不良症状超过3个月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罗马III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是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病程6个月以上,累计发作时间12周以上,常规检查未发现能够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此定义着重强调两点:一是推测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二是经常规诊断手段(包括内镜)和生化检查不能确定相关的器质性病因。同时界定症状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发生的需要达到一定的频度(如中度上腹疼痛每周至少一次)。可见罗马III标准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在症状特征上,只强调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在病程方面,要求6个月以上,症状发作时间累计超过3个月,概念的外延没有包括所有的非器质性消化不良。事实上,我们临床面临的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广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概念的内涵等同于以往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一项近期研究显示,上海地区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患者中,器质性消化不良占30.6%,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占69.4%。[2]疾病治疗治疗目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或理想控制症状,并持续维持症状缓解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策略选择以及与患者的交流中,要特别注意摒除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状态相关联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疾病认知宣教,尽可能打消患者的顾虑,特别是对胃黏膜改变病理诊断描述的不正确理解以及对风险、预后的不正确判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估完全依照症状的缓解和维持缓解情况,与胃黏膜损伤和修复状态无关。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多样、病因或症状发生机制复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细致分析症状产生的病因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环节上。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做好疾病知识宣教,应该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重点之一。生活治疗对于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Hp治疗应该放在首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过程中,应嘱患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生活和饮食方式。另外,详尽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胃黏膜改变之间没有确切的相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目的和策略等应该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策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病生环节非常复杂,可能涉及胃酸刺激、胃排空障碍、胃肠运动节律改变、内脏感觉反应高敏感等。因此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的搭配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迄今为止,已确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有缓解疗效的药物种类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治疗反应率:38%,NNT=5;安慰剂为31%)、抑酸药(治疗反应率,34%,NNT=12.5;安慰剂为31%)、促动力药(治疗反应率:42%,NNT=3;安慰剂为31%)、黏膜保护药、心理和精神调节药物等。消化酶能够改善消化吸收效率,对肠道渗透压有调节作用,同时减少远端小肠和结肠内营养物质,有效控制条件致病菌的滋生,减少影响肠神经功能的代谢产物或毒素,从而改善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对缓解FD症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益生菌制剂也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对改善肠神经调控功能、改善胃肠运动、感觉和分泌的协调性有辅助治疗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估和随访,通常采用问卷形式。FD诊治过程中,以排除恶性肿瘤为目的的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家和地区(如我国)值得推荐。文献报道东亚地区人种人群有FD症状者,如年龄42~45岁,或者有上消化道的报警症状应推荐上消化道内镜筛查。[3][4][5][6][7]疾病预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低风险和预后良好的疾病,特征包括:1)处置得当不会有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的不良预后;2)经过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能够得到较明显的缓解和控制;3)如果诱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患者规避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诱发因素,减少症状复发。肠易激综合征疾病简介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以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也有患者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硬硬的“肿块”,部分还有压痛。造成患者很紧张,以为长了肿瘤。但与真正的肿块不同,这种肿块可消失,其实多为痉挛的肠管,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患者常反复检查又抱诉医生查不出病。[1]编辑本段发病原因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人体肠管有5-6米长,盘曲于腹腔内,正常的肠管运动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节律的蠕动。如果肠管蠕动太慢或不蠕动,肠管就会胀气,患者就会腹胀难受,甚至容易便秘,数天都解不出大便;如果有一段肠管绷得太紧,患者就会感觉腹痛难受或腹部不适,甚至可摸到绷紧的肠管以为是肿块。如果肠管蠕动太快,患者就会表现为肚子咕咕叫,排便次数及肛门放屁较多。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是哪种肠功能紊乱。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也就是有些人胃肠道比较“娇气”,肠管稍有蠕动异常容易引起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耐受性较差。比如说有些人喝了10杯啤酒,肚子胀得象个球,但他还说不涨,还能继续喝几杯,这些人肠管敏感性低,能耐受;有些人只喝了1-2杯,就说肚子胀得厉害,不能再喝,这些人就是高敏感性。敏感性与“过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有些人喝了某种饮料或吃了某种食品,马上觉得肚子咕咕叫,急急如厕。不同患者对不同食品的敏感性不同,他们自己常会诉说,什么东西不敢吃,有很深体会。比如说有些人喝了凉的东西容易拉肚子,有些人吃了虾容易腹泻等。这些敏感性还常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例如有些患者一上公共汽车就要上厕所,因此出门前紧张得反复如厕,但事与愿违,上车后又得找厕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这类病人确很辛苦,腹部不适或疼痛,但反复检查又查出有什么病,这就是功能性疾病的特点。早年,人们将这类疾病称之为“胃肠神经官能症”,说明心理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过于紧张、焦虑等是引起胃肠动力异常的主要原因。此外,食物、胃肠道激素、前列腺素以及肠腔扩张等各种刺激因素也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临床表现多发群体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疾病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其中,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BS最核心的临床症状,其突出特点是这些症状与排便有关,很多患者会诉说腹痛时上厕所后会缓解。如果腹痛或腹部不适在进餐后加重则可能同时伴有胃的功能紊乱,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很多人对腹痛容易理解,但部分患者并不觉得是腹痛,只是一种难以用腹痛或腹胀来形容的不适感。这种腹痛或腹部不适可以牵涉至两侧季肋部、腰背部、会阴部,部分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性交痛或月经期症状加重。IBS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习惯表改变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加(腹泻)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球粪、硬粪。有些患者排便费力,但排出的是糊状便或稀水便,将其理解为便秘;也有患者排便次数多,但排便干结,为硬粪,呈现假性腹泻。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排粘液便及腹胀也是IBS常见的临床表现,所谓的粘液便就是排出的粪便中附有许多鼻涕样粘稠物。除腹部症状外,IBS患者还可出现一些其他的表现,如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不尽感等泌尿系统症状,女性患者可有痛经、性交痛。还有患者同时可出现口臭、乏力、心悸、气促、头晕、头痛、胸闷、肌痛、肌痛等。IBS常伴有精神心理异常,特别是反复求医的患者,表现为精神上的苦恼、感情脆弱、睡眠差、抑郁、焦虑、疑病等。疾病危害本病病程迁延反复,症状长期困扰患者,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编辑本段诊断鉴别IBS的诊断往往是凭患者自己的诉说进行诊断,医生检查常查不出什么病来。患者就诊时常诉说腹痛、腹胀、便秘、腹泻、黏液便等症状。但腹痛的感觉因人而异,有些人觉得严重,但同样的症状换作别人可能又没当回事。如果医生问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具体部位,很多人也常说不清楚,一会这里,一会那里,部位不定,但多数人认为是下腹和左下腹为多。且这种不适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多带有白色黏液,象鼻涕样,一般并无脓血。部分患者一会腹泻,一会便秘,粪便有时干结,可呈羊粪状,有时稀便。多数人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医生在检查时摸肚子,常发现不了什么问题,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肠管,有压痛。抽血化验也基本正常。既然这种病检查时一般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为什么看病时医生还要建议患者做这样或那样的检查呢,这是因为IBS是功能性的疾病,但一些胃肠道的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的病变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医生需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的疾病才能诊断IBS,特别是患者同时有便血、贫血、体重减轻、腹部包块、结直肠癌家族史或年龄在40岁以上从未做过什么体检的患者。医生建议的检查可能会因人而异,最常见的包括粪潜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小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等。医生诊断IBS主要根据患者的慢性病史,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且这种不适多可在排便后症状缓解。根据其是否有排便频率改变(每日次数多或少)或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干结、稀便等)分为不同类型,如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根据不同类型,医生用药会不一样。[3]编辑本段疾病治疗IBS的治疗的主要原则是生活调理,对症处理,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以及减少肠内产气等,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或有肯定疗效。鉴于IBS的病因复杂,往往又有心理因素(这点患者本人多不承认或认识不到),治疗中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消除患者顾虑,特别是不要责怪医生查不出什么病来,因为检查只是为了排除别的疾病,该病本身因为是功能性疾病,一般是查不出什么异常的。生活治疗放松心态和饮食调理尤为重要,因为IBS是功能性疾病,即使不治也不会变成什么不治之症,因此一经确立诊断,应消除恐惧心理,放松心情。很多患者经检查后医生解释便释然开朗,病反而很快不治自愈。部分患者可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酒精的摄取,经常体育锻炼,减少对各种应激的反应等就足以达到治疗目的。日常饮食中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大豆等。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酌情限制粗质蔬菜以及水果。以便秘为主的患者则提倡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品
本文标题:功能性胃肠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2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