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市东三环北路16号,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全国农业展览馆内,占地500亩。馆内苍松翠柏,繁花绿草,与回廊楼阁、碧瓦朱檐交相辉映,环境十分幽雅。具有西式仿古建筑特色的十座展厅分布其间,是北京市的“园林式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文物标本1万多件,其中珍贵的农业文物2000多件,传统农具2000多件,土壤标本123个亚类、230多件,馆藏图书、古籍50000余册,保存各种图片一万多幅。原始人的食物有哪些?他们如何得到食物?原始人面临的问题:季节变化水灾、火灾等天然灾害食物不充足自己耕作、种植、养殖,才能获得稳固的食物来源。远古农业的出现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你觉着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那么要想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自己种植、自己养殖)所以说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由生食采集的食物和猎取的动物,逐渐学会用火,开始吃熟食,进而发现了落地的种子竟可以发芽、生长、结出果实,一时吃不完的猎物还可以养起来,于是从无意到有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逐步形成了农业。2、关于农耕的出现还有许多传说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早在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就已经种植水稻和粟。补充介绍资料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100多年。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粟,去皮后称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为粮食作物。这“驯化”之功,首推中国人。粟的种植为中国人首创。据最新的考古资料,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国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7300年左右。磁山遗址是1976年至1978年发掘的,那里储存粮食的窖穴有88个,所藏全部为粟。这是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这证明,7000多年前,粟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由东向西传播,经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奥地利传遍整个欧洲。同时又向东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日本在传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国民的主要食粮。粟是中国人民早期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原始人由最先的采集食物和猎取动物,逐渐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进而发现了种子落地会发芽、生长、结出果实,吃不完的猎物可以饲养起来,从无意到有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逐渐形成了农业。农耕的出现世界文明古国的起源都始于农业。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农耕的出现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根据现有考古证据,中国农业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农耕的出现和发展,为世界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136种,占2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神农的传说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神农氏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后稷播种百谷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开创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武功是古有邰之地,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螈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们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的进行农耕。相传后稷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百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稷讲学了,教咱种庄稼了!”周民一传十,十传百,教稼台前,农夫们或坐或立,黑压压一大片,静听着后稷讲解农业知识。他挥着手,又是比画,又是示范,每到兴奋处,还下台手把手给人们教农耕新法。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人们都夸后稷教民种的庄稼穗儿大、颗粒饱、产量高。后稷教民农耕,是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广阔的有邰地赐予他。《史记·周本纪》和《诗经·生民》都详细记载和颂扬了后稷的功绩,教稼台从此名扬天下。它记载着炎黄民族农业生产远在各国之先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几千年来,有关后稷的故事广为流传。想一想,种植、养殖的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农业工具的演变农学思想的出绽
本文标题: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