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WHO指出对临终关怀服务即为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积极的全人照顾,以照料为中心,维护病人的尊严,提高临终生存质量。而临终关怀的目的则是将临终阶段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使患者免受疾病痛苦,为其提供持续性照顾及安全的护理环境,保证病人及家属不陷入绝望[5]。目前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的实施: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有效控制症状;增强免疫营养支持;中药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心理支持二、《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分析》美国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6个月的终末期患者,我国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3个月的终末期患者。据统计,临终关怀患者中有60%是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宗旨: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给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提供包括沮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4-8]: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富安息所,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设立,它是由英国的桑德丝博士创立的。以后临终关怀发展到欧美各国,80年代传到日本,90年代传到台湾、香港,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我国在两千多年前成立的“庇护所”,是对临终患者关怀的雏形。以后的“养病房”、“安济房”、“普善堂”都带慈善和照顾患者、老人的意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并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1990年天津医科大学的教授崔以泰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1992年,北京招收濒危患者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正式成立。1995年,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专门开设了临终关怀病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临终关怀工作的探索和实践。198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2001年6月又倡导建立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计划,目前全国已建立22所宁养院。上海新华宁养院地处上海市杨浦区,是江、浙、沪地区惟一的宁养院。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模式:李义庭的“PDS”模式;施榕提出的“施氏模式”;陈春燕的“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模式;尤吾兵的“医务人员、家庭亲属、临终患者”的三位一体模式;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三、《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国外临终关怀现状:现代的临终关怀的建立是以英国桑德斯博士及其创办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为标志的,对世界各国开展临终关怀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以色列,甚至南非等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工作。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兴的缓和疗护项目和新兴学科,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关怀照顾临终患者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儒、道、释三种思想流派以及中国古代医学,各自有其临终关怀的思想特征。儒家的临终关怀思想集中表现在“孝梯”上;道家老庄视人的生与死为自然规律,老庄道家的死亡观有着广泛的死亡教育作用,使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强烈的生死反差。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死亡也是世间最为悲哀和痛苦之事。2.当代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上万名医护人员从事临终关怀工作。2001开始,知名实业家李嘉诚每年捐资逾170万元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7所重点医院设办免费的宁养善终服务即临终关怀服务,3.发展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意义:首先,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符合中国国情和广大群众的利益,能够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发犀临终关怀事业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临终患者得到真正的关怀;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体现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彰显人道主义的真谛。4.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前景展望:特色的服务对象和形式将进一步突出;强调“舒缓疗护”的观念将进一步树立;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将进一步常展;临终关怀团队作用将进一步强化;临终关怀管理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临终关怀教育将进一步普及。
本文标题:临终关怀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4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