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
教学目的:当前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为何要回归制造业、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深刻认识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新一轮争夺战中所处的方位,面临的挑战以及产业调整的方向,为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提供较为实际的参考价值。课程内容:1.“再工业化”的内涵2.为何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3.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及产业调整部署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一、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要想知晓何谓“再工业化”,应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一个在规模上赶超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过程,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与法国、英国相当。但199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较快,制造业增加值先后超过德国、美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201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去工业化不仅削弱了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对国内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8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低到11.7%,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8.9%。最近几年,虽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大体稳定在11%以上,但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仍然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由于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降至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万个就业岗位。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市场大幅萎缩。2009年我参观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个新校区,据介绍这个新校区以前是一个自行车厂房,现在牌子还是英国的,但是生产环节全部在中国。英国去工业化后剩下来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呢?是金融、教育、文化产业。但金融危机爆发,财富就缩水了。现在它们重新提出“再工业化”,说明它们确实感受到了危机,觉得在这特殊时期,没有实体经济还是很危险的,容易受到很大的冲击。美国的情况也类似,所以同样提出要“再工业化”。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去工业化”致使发达国家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发达国家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美国需要重振制造业,并表示将调整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重新带回美国。日本财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日本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虽然出现逆差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地震海啸等临时性因素,但从长远来看,产业转移造成的制造业空心化是日本出现贸易赤字的趋势性因素。因此,日本政府将出台措施,着力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虽然欧债危机让整个欧洲陷入经济不景气之中,但是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依然积极投入调整产业结构,重振制造业。发达国家的这些计划与行动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产业转移的时期,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遇,通过改革开放承接了制造业的转移,制造业得到大规模发展,直接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一进程可能会逆转,未来十年可能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在新一轮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中夺回制造业的十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然会对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二、再工业化的内涵从概念来说,韦伯大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剌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增长。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再工业化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艾米泰克。他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所遭遇的一些经济问题——过度消费和投资不足损害了美国的生产能力。他认为解决当时美国的这些经济问题应该通过再工业化以吸引大量投资,将新技术引入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恢复美国经济增长。对于全球经济今天正向第三次产业革命推进的背景下,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程度日趋加深,生产能力的复苏与增长必是奠基于新的生产方式之上,即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这是理解当前“再工业化”的关键。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但是,后面的实体经济与前面的实体经济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更加强壮、稳定,能够抗击经济衰退的实体经济,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打造高附加值环节。美国制造业协会对美国再工业化提出了四大雄心勃勃目标:第一,现在到未来要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优越的制造中心和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地方。第二,拓展全球市场,要使美国制造商的市场扩大到95%的国外顾客。第三,要使美国制造商拥有符合21世纪经济需求的劳动力。世界级的制造业需要世界级的人才,美国制造业如果想保持其在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必须拥有国内外最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精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掌握制造商所需要的技能。第四,要使美国制造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创新主导者,美国必须保持研发活动,保护制造商知识产权。从上述美国制造协会的四大目标以及美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来看,美国这次再提再工业化可能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够继续保持在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这是今天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在制造业技术领先的位置上虚化,尤其是德国、日本、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不断崛起,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德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进步对美国是一个剌激。所以美国提出要继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技术领先行业,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保持制造业技术领先和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力,特别是利用新技术、信息互联网的优势,给现有的制造产业重新定义,形成新的智能化的制造业。二是通过再工业化推动美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度的虚拟化和金融化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脱节,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所以美国人希望通过再工业化在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融合和配置,提高产业的投资水平来推动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的金融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先进和发达,美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进行再工业化。我们都知道,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是密切相关的、互为融合的,所以美国有条件可以利用金融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上的优势推动制造业领先技术的重新恢复,形成良好的互动,使美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是用新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新整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传统制造业劳动效率,降低单位劳动成本,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使提高了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返美国,进而增加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如果没有制造业,那么蓝领工人的就业问题就很大,想要通过消费剌激美国经济的增长也会有问题。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力量强大,创新能力强,很多新兴产业源于美国。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还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美国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贸易赤字,贸易的不平衡对美国经济影响很大,而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制造产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产业与高端服务产品的出口来缓解。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举措1.美国再工业化举措出于对过度虚拟经济的反思,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本质上是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寻找能够支撑美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实体经济,通过制造业升级回归,解决就业与生产高成本的压力,实现经济的复苏。但是再工业化并不能只靠一些简单的政策就能实现,美国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很多制造企业难以消化的高人工成本,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巨大投资等。近年来美国为了确保再工业化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美国已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未来技术创新与先进制造业等有外部效应的基础性产业领域投资。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剌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2010年,美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医疗卫生领域、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通信领域和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政策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投资方向可以发现,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在一些基础性产业如信息、通信、材料、清洁能源、环境、气候与医疗上加大投入,而这些产业不光是制造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第二,通过立法振兴制造业,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美国曾经是全球制造业产值最大的国家,但近些年在美国GDP总量中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近来美国一方面对金融等虚拟经济进行大规模改革,加强监管,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重塑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向实体经济转型。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振兴制造业的有关立法工作;鼓励制造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大力培育新兴先进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积极的金融支持等。第三,政府追加投入,广泛组织社会资本,鼓励民间科技创新。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并没有因此而大幅度减少研发投入。2010财年联邦部门研发拨款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朝着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前进,而且目前美国民间参与科技开发的势头不错。如鼓励民间投入航天领域,开展航天制造业发展,创新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第四,培育再工业化的主体,引导海外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本土。去工业化过程中美国的中小制造企业纷纷迁移到国外,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然而中小企业在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认识到了这点,于是把中小企业视为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主体力量,为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
本文标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6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