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叠加原理说课实验导课
1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叠加定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工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叠加定理是在学生学了基尔霍夫定律后,又一个解决复杂电路的方法,它主要介绍了线性电路中多个电源作用下支路电流或电压求解方法。为线性电路的分析提供理论根据,反映线性电路的可加性,为后续学习非正弦交流电路奠定基础。2、课时安排:根据职教特点,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叠加定理的基本内容及应用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够运用叠加定理对一般的复杂电路进行分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使学生掌握叠加定理的基本内容.2、使学生学会用叠加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支路电流,能运用仪器测量电流。3、培养学生应当应用叠加和分解的思想方法,即把复杂变简单,把多元变单元,以此为桥梁,最终了解复杂的事物。3、教学重点、难点叠加定理是分析线性电路的基本定理,而分析的过程中定量计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叠加定理的应用。在求解原命题支路电流时,定理提到“电流的代数和”,这就意味有电流或电压的方向问题,而中职学生在学习简单直流电路理论时,对方向的判断比较欠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电流正负的分析。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以演示实验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为主体方法,辅以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相配合。实验法能够使学生对电工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便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以演示实验做为进入课题的切入点,以提供研究对象,激发学生2兴趣。引导发现法用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所测数据之间有何联系,去探求实验表象背后的实质(实质就是电流的叠加),顺理成章地抽象出叠加定理的内容。另外讲解法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通过讲解例题归纳出求解支路电流的步骤和电流正负号的取值方法。既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渗透化整为零的化归思想。三、学法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必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故本课以课堂演示实验导入,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分组讨论、主动思考为主,体现个性价值,教师启发引导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教学程序设计整节课我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演示导入;第二环节学习新课;第三环节巩固拓展。(一)直观演示感性积累激发兴趣这一活动,安排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具体分两个步骤。1、导入语:演示前,我用一句话做导语:“在复杂电路中,我们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可以求得支路电流的大小,但没有揭示出路电流的合成规律,这节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句话承前启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明确了知识的结构体系,同时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目标,为演示实验奏响了前奏。2、演示填表演示的内容是:根据实验电路图1,变换开关S1、S2,形成三个电路:电源E1单独工作,测R1、R2、R3支路电流,用I1′、I2′、I3′表示;电源E2单独工作,测R1、R2、R3支路电流,用I1〞、I2〞I3〞表示;两电源E1、E2共同工作,测R1、R2、R3支路电流,用I1、I2、I3表示。把所测数据按要求填入表中。3实验电路图1数据表设计这一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为抽象叠加定理的概念做好铺垫。出于这一目的,实验选择了相对较为省时的教师演示。(二)亲历探究获知练能体验成功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本环节教学分四个层次。1、对比分析发现规律内化概念:首先引导学生依照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然后讨论、交流、修正、互补。其次:收集整理讨论结果我们发现各支路电流有如下规律。I1=I1′+I1〞=5A(1)(R1支路电流)I2=I2′+I2〞=4A(2)(R2支路电流)I3=I3′–I3〞=1A(3)(R3支路电流)再次:分析规律:式(1),说明了R1支路电流I1的合成量是:分量电流I1′和分量电流I1〞的和。式(2),说明了R2支路电流I2的合成量是:分量电流I2′和分量电流I2〞的和。式(3),说明R3支路电流I3的合成量是:分量电流I3′和分量电流I3〞的差。可见,在复杂直流电路中,原命题各支路电流是:所有电源独用时支路电流的代数和。同理也可适用于的多电源复杂直流电路。这个结论,实质上是电工中的一个重要的定理—叠加定理。2、抽象概念,描述定理,理性升华在上一层次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初步理解叠加定理的内涵。在这一层次教学中,通过研究叠加定理内容的表述,熟记定理的内容,才能摆脱掉具体,抽象出概念,实E1=12V单独工作E2=6V单独工作E1、E2共同工作I1′4AI1〞1AI15AI2′2AI2〞2AI24AI3′2AI3〞1AI31A4现从感性认识向性理认识的飞跃。此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叠加定理就成为:由线性电阻和多各电源组成的线性电路,任何一个支路中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此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思维加工,让新知识与学生原由的知识发生碰撞,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把叠加定理建构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一层次是展示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演示实验得出的具体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三条支路电流的关系式;再通过进一部的分析比较,在这三个特殊对象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复杂电路中,原命题支路的电流是所有电源独用时支路电流的代数和”,这个特征其实就是叠加定理的本质属性。通过展示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地理解概念的内涵,经历抽象概念这个思维加工过程,达到“鱼”“渔”兼得、知能双赢的目的。3、范例引导求解电流学以致用:这一层次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例题1来完成的。先把实验电路图分解成图2(原图a、分图b、分图c)设置电阻参数形成下例1;例1已知:E1=12VE2=6V。R1=R2=R3=2Ω用叠加定理求各支路电流I1、I2、I3。AB原图(a)分图(b)分图(c)图2然后教学例题1。解题过程需要注意解题的科学性和书写的规范性4、适时小结抓住规律掌握方法:这一层次教学,是上一层次教学的延续和升华。通过例题引导分析,教给学生求解支路电流的程序和方法,掌握支路电流正负5号的取值方法。同时也启示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动脑,多抓规律。(1)解题步骤:a..假定原图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2(a)b..分别作出由一个电源单独作用的分图,其余电源只保留其内阻。c..按电阻串、并连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分图中每一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d..求出各电动势在各个支路中产生的电流的代数和。(2)、求支路电流的代数时电流正负的取值方法:原图某支路电流参考方向与各分图某支路电流方向相比较,二者方向相同取正,相反取负,求出结果是负值,说明该支路的实际电流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三)实践训练巩固运用形成技能:这是整个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课堂练习: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补充习题。其目的是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叠加定理的内容,掌握应用叠加定理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方法。形成求解电流的技能。第二层次,迁移拓展定理中提到“在此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说明叠加定理还可求解电路电压,其方法与求解电流方法相似,根据迁移规律,把学生本节掌握的求解支路电流的方法技能,直接迁移到求解支路电压的问题上,又为学生大胆创新提供条件,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因此,这一层次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四)注意事项: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而不适用于功率计算。因为功率是电压或电流的二次函数。P=U2/R=I2R附:板书设计该板书设计从实验数据到定理内容,从例题解答到规律小结,抓住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内容进行宏观阵列,又为局部的分析推理,从微观布好了阵,便于教师引导推理,也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6板书:实验数据规律结论课题叠加定理例1解答解题步骤叠加方法例2解答7
本文标题:叠加原理说课实验导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7241 .html